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

《汉字书法之美》: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0-2-17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蒋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这话是孙过庭说的,他死了一千三百多年。作为一个唐代的书法家,他的字究竟好坏与否,有过很大的争议。同是唐朝的窦暨说,他那两把刷子也就是"闾阎之风, 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说好的人有宋代的米芾,说他"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把一个人写中国字跟二王挂上钩,实在是大大的赞誉。
    以前看过一些有关中国书法历史的书,对孙过庭这人印象实在是太浅。如果从书法角度来说,书法史的作者往往会嫌讲二王本身的篇幅还不够诉说敬仰之情。如果从 故事角度来漫谈,孙过庭本身即使有争议,距离赵孟頫这样身为大汉皇族,却依附于蛮夷统治,甚至还把这丢脸的官做得很大,这样的戏剧性要小很多。
    但是在《汉字书法之美》中涉及的孙过庭段落却让我很留心,这与作者的立意有关。而孙过庭尽管字上有争议,但是他对书法理论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的。题为"书 法之美",自然要和美学挂钩很多。这也是本书在阅读感受上,与书法史一类书籍最大的不同。在唯物主义书法史上(我这样称之……),有着巨大成就的书法家及 其作品占有的分量很重。比如耳熟能详的张旭、二王、颜真卿等等。叙述这些人的时候,作品都会列在左右,并且评述字的间架结构之异同。经过这样的训练,即使 如我般写不利落毛笔字的人,也能非常迅速的在字帖中分辨不同的写作者。并且,能够从这样的"分辨"过程中获得相当的成就感,认为自己距离书法并不遥远。
    可我经常会怀疑,有人喜欢颜体,有人喜欢赵体,可是这"喜欢"二字又是从何而来呢?近日在星空卫视中经常看到大段的广告,就是发短信设计签名类的。一手漂 亮的签名可以在一个短信的往复间就能获得,真是个省力的事情。可是,这"漂亮"又是怎样来分辨呢?
    中国字本身具有两种特性,一是功能性,就是能够传递思想,二是审美性,就是能让人看着好看、舒坦。《汉字书法之美》的作者蒋勋,把重心依照书名,倾向于了 审美性。而这样的审美性,必须要放在上下文中,心境际遇中,才有妥帖的缘由。
    比如书中对苏轼《寒食帖》的讲解,就很容易让人看得血脉贲张,对徐渭《草书诗轴》的评点则让人看到作者力图与古人写字时心境相同的努力。自然,书中也有些老 段子,比如颜真卿《祭侄文稿》里的字字血泪,虽然耳熟能详,但是作者凝聚其间的感同身受还是可以读起来阵阵头皮发麻。这里不得不说,作者的煽情功夫很是了 得。记得以前看这类书,往往是书看到一半,就开始铺纸练字,急吼吼的要成为书法家。但是这次看本书,却是看得非常起劲,不忍释卷。即使通读之后,涌动起来 的烧包脾气,也是指向于欣赏更多的作品。我想,这就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把汉字当成一幅画,而不是身份的象征。画是让人看的,象征是让人来嫉妒的。
    顺着作者这条围绕审美情趣走下来的路,关于文人画的兴起,诗画同源的解释就变得顺理成章。到了书的后半,甚至作者还解释了一下为啥《肚痛帖》这样内容绝对 等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成了稀释珍品。作者在把汉字书法的美,推向一个极致。这个极致是与当下功能性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大相径庭的。
    黄庭坚曾经评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如果把这一观点放在书法之上,那么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米芾一篇写纤夫吵架的破事通过《吴江舟中诗》的帖子变成稀世珍 宝。因为在书写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字都是源自书者内心,每一处飞白都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才是字字有出处的最好表达。卫夫人说写"一"这一横,就 是千里阵云。每个人看到地平线不尽相同,云更是从未雷同过。汉字书法之所以能和艺术挂上钩,一定就是它能够超越文字本身的功能特性,赋予每一个相同字的背 后面目各异,境遇迥异的书写者一个成为永恒的机遇。时光飞速流逝,王羲之《兰亭序》中的21个姿态各异的"之"字,就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对抗着时间。
    作者蒋勋尽心尽力写就的本书,肯定不是我这样的书法门外汉能够评点的,但也帮我答疑解惑了。一、"喜欢"某种字体,其实喜欢的不是结构,而是字背后隐隐透 射出的心态。二、用短信求解"漂亮"的签名,注定是要用在没有上下文的环境中。失去了情绪的表达,没有任何文字本身是美妙的。所以,这样的"漂亮"根本是缘木求 鱼。
    在《汉字书法之美》的最后,不知是作者有趣,还是编者有心,留下了两页九宫格供读者留言。这倒让我想到,当下的中国书法,已经完全失去了功能性,仅剩下一 点"有闲"之人在灯下独自把玩了。忙着上学、上班、上床的人们,又还能有多少时间去玩味这样的美呢?作者说"不把书法美学局限在狭隘的"书法家"圈子来看 待,清代的陈老莲、金农、郑板桥都已经开始思考。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许更应该是迫切的课题。"在我看来,连留下的这两纸九宫格都未必人人都能有时间 填满,更遑论当成课题。用徐渭的话说,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不到如此地步,又有多少人有心来思考一下。即使思考,孙过庭的预言也成现实,"通会之际,人书俱 老"。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