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9日星期二

去你的中心思想


      是不是每天都要上网这个问题基本上不是个问题。除非是企业内部会计,会计报账都要网上申报了,还有什么人会单机用电脑?上网的方式最多的还是打开浏览器。这时你会最先看到哪个网页?在发现Blogspot的后台发生大变化之后,我发现在这个博客网站风声鹤唳的时代,Blogspot试图做那个浏览器第一页。
       最早察觉到Google希望成为第一页的时候,是接触iGoogle。不知道在中国有几个人会把搜索引擎放在第一页,至少我看到把IE连接到微软主页做首页的人数远远超过把百度神马的放在首页的人数。Google应该也明白,人不是总有那么强的求知欲,而且上网的功利性未必有那么强。随着Facebook的不断崛起,也许Google才意识到只有不那么严肃的东西才能让人有亲近感。
      搜索引擎告诉使用者的是,从这里你能到达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而Facebook的登录界面则是跟你说,这就是你的世界。无论社交平台怎么定义,信息的三种属性不会改变,新闻、动态和应用。单纯的搜索至多提供第一种信息,对于后两者则显得杀鸡用上宰牛刀。iGoogle把一坨应用类的小插件,加上云服务罗列在用户面前,作为首页必须先得成为G粉,否则不太令人满意。
       Gmail后来成了我的首页。国人对电子邮件的依赖程度远不如短信和QQ强,但是经常处于工作和休息临界点的我,正好适应这种若即若离。而且考虑到审查制度等外在因素,Gmail的安全性绝对让人称道。君不见,从来没见过新二浪和网三易说自己邮箱受到攻击?只能有两种解释,一是受到攻击它们也不知道,二是鬼子进村压根就是它们带的路。
       随着G+的上线,Google在已经具备的新闻功能(GReader)、应用功能(Docs)的基础上,终于囊括进了好友动态功能。也就是说,现在看,Google确实不再靠放个天气预报插件就想成为互联网第一站了,它已经可以乔装打扮成你的世界了,尽管依然难掩背后的霸气外露。看看G+开了才几天就那么多人嚷着圈子人数达到5000上限,就知道Google陪你玩,和Facebook陪你玩,效果终归是不同。
       G+可以作为首页,GR也可以,但是我依然用Gmail做首页,而Blogspot现在竟然也有这样的野心。它们分别对应的是不同的重心:社交、新闻、通讯、博客。严格讲界限不是很明晰,因为G+的对手也有Twitter,而Twitter本身是所有博客的敌人。没有大量独立博客作为支撑,GR也不可能几乎代替了报纸和杂志的作用。
       所以现在算是个好的时代,毕竟我们能够选择的首页种类繁多。选择什么首页,可以看出这个人走上互联网舞台怀揣着怎样的目的,他是个怎样的人。你可以是来学习先进思想,也可以交上先进朋友,更可以说些很先进的话。总之是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手段(先这么说会比较安全,因为最后的结论不太安全)。这么分绝对比用星座、血型判断性格要科学的多。换个孩子能听懂的说法,这议论文首要的就是立意,就是你有怎样的中心思想,就会有怎样的铺陈腾挪。
       好在现在中国的电脑没有强制性的必须使用统一首页,还能自主选择,去你的中心思想。在指日可待的未来,统一的首页出现,时时刻刻歌颂伟大母亲。我们就只能去他娘的中心思想啦。

《黑犬》,我们都是和时间赛跑的人


黑犬》
伊恩•麦克尤恩著
郭国良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麦克尤恩的小说看的多些后,笼罩在他的世界上的迷雾会逐渐消散。我曾经在初读他的处女作时把他比喻成悲催的格格巫。严格讲,是麦克尤恩的作品像个动画片中的人物一般一根筋。只不过作品张牙舞爪的对象不是蓝精灵,而人性最卑微角落里的那点欲念。而作者自身,则像个驾轻就熟的好莱坞编剧,看客都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
      约翰.伯格在评价“坏电影”之所以坏时说,仅有故事的电影不是好电影。不知是否大英帝国的文学家们都藐视所有为了故事而故事的讲故事方法,反正麦克尤恩明显赞同这一观点。就像人性核心的追求并不复杂一样,其实卑微的人性也并不是非要用几百万字才能描述清楚。麦克尤恩尤其看重这一部分而不吝笔墨。但是对于其他,麦克尤恩不过是借题发挥。
      《黑犬》中的麦克尤恩在借题发挥的部分中,掺杂了一些不太常见的严肃。“我们的观点中充斥着自己的欲望”,对比这样严肃的伊恩,我搞不清是该笑话一下《蝴蝶》里故作安静地描述杀人犯的伊恩,还是该笑话这个从小说开头就装出一副可怜样的伊恩。 “ 在某种程度上,你一辈子都是孤儿身;照料孩子就是照料你自己的一种方式。”也许在麦克尤恩自己看来,在小说中他不过是个玩得很开心的欠揍小孩。
       享受麦克尤恩游戏的方法需要很强的耐力。因为他在《黑犬》中像看过的他以往的几本一样,咬牙切齿地要将作者与故事行进的快感隔离开。似乎这是他阐述自己藐视故事本身的办法。他看重的肯定不是故事,而是他设定的特定情境下,所谓爱情片片裂开的脆响。即使如《黑犬》所设定的德国统一这一足以写进任何当代史的重要时刻,他依然能把两个个体间的关系搞得更引人注目。
      例如“我们一直彼此相爱,我们从未停止爱慕对方,我们互相吸引,而且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我们没有办法一起生活,我们无法停止相爱,但也不会屈从于爱的力量。 为什么我要寄希望于数百万个陌生人,期望存在利益冲突的他们去友好相处呢?要知道,我自己都不能和我孩子的父亲、我爱的那个男人和合法婚姻的伴侣一起,组建一个小小的和睦家庭啊。”有这样的颠倒思考,谁又能指责女主人公抛弃那些满世界跑的,身处拯救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呢?谁又能依然有勇气说自己生来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呢?毕竟一辈子做好事是最难最难的啊!通过对政治的反刍,麦克尤恩依然把目光聚焦在两个相爱的人身上。按照这个思路,如果不能把两个人的事搞清楚,没心思拯救全人类。
      我一直想,麦克尤恩的长篇小说何以显得与众不同。我想答案应该与时间感有关。就像《在切瑟尔海滩上》《无辜者》中的故事行进,大段篇幅花费在高潮即将诞生前的几天、几小时中。在这几十万字的叙述节奏中,读者早就被麦克尤恩拉扯成慢悠悠的节奏。可以预想,在行将结束的几十页中,必定也会是缓慢的时间流逝。但是,麦克尤恩像对待短篇小说一样对待结尾。往往在最后的几十页用完全不同的时速,迅速把故事推向绝望。所谓绝望并不是韩剧喜闻乐见的绝症,而是全人类都头疼的老!
      时间在最后几页像脱缰的野马,把主人公推到了生命的尽头。不见死亡,不见潦倒,可见的只有容颜老去、心如死水。这更接近于麦克尤恩眼中毁灭情爱的极致。死亡和花痴都不能证明爱情之不可信,唯有无力再爱、无法再爱才能从内向外证明爱情自身的衰败。
      《黑犬》的不同之处,是放弃了与真正主人公爱情的同步,而是先展示结果,然后层层剥茧地倒述缘由,然而展示的残酷却是相当。
       “他们将会改变或者死去。他们懵懂无的是未来。五十年后,我们像上帝般地看着照片上的他们,深知他们的身世—他们和谁结了婚,他们在哪一天死去—却从未想过,将来某一天谁会手握我们的照片。” 麦克尤恩想到的让我似曾相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有的可也是这样一种时空交错的恍惚与嗟叹。
      小说中,读者是和麦克尤恩塑造笔下的时间赛跑的人。读者力争跑在作者的前面,去预见主人公们的未来人生轨迹。现实中,每个人都是和时间赛跑的人,力争改变自己未来的人生轨迹。可是效果却又如何?在阖上书本之后,我想那也是一场宿命。

2011年7月15日星期五

《荒木经惟的天才写真术≫,术前准备

周日的上午,阴沉闷热的气候让我的偏头疼有增无减。要感谢这些不适,让我有借口远离电脑,捧起≪荒木经惟的天才写真术≫。谁说我是个光说不练的人,说明这位朋友太了解我了……这本书好像一只铁勾子,一下把我拽出窗外。一下子我没拿相机的手好像也有了快门的触感。书里荒木经惟没象个器材控一样念叨器材经,而是坐而论道。我太喜欢这样空口白牙、光说不练的主儿了,这才尽显文字的威力。以后我要多看些厨子写的书,就不用生气故宫夜宴忘了摆我的椅子。
书还没读完我就对荒木君对待照片,对待为什么拍下这张照片所持的观点很是钦佩。总结一下我的理解,就是要有故事可讲。没话可说,不如不拍。即使“或许我在不知不觉之中就把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事情拍成了故事”,但“被摄体本身本来就蕴含了故事”,所以拍有故事的照片,那是必须的。

照片是一个虚假的真实瞬间。真实是这个场景确曾在时空中出现。虚假则是对流动时间进行断章取意造成的岐意与偏狭。在按下快门的刹那,被摄物被切断了自身与过往的联系。如果观看者不能将照片景象与历史运用联想进行心脏搭桥手术,那这张照片必然会化成一个垃圾印刷品,因为它毫无存在的意义。
意义是因人而异的。这又是影像艺术能够单独存在的理由。对于摄影来说,光线是好的,岐意也是好的,唯有掩饰是不好的。我所说的掩饰是指,自观察始,拍摄者就刀刀见血,自我阉割。后果是岐意变成顺从,光线变成舞台灯,还是庆贺中国奇迹那种烈日当头的灯。
时间长了,我开始厌恶“发现美的眼睛”。对于断章取义而来的这句美学名言,至少不能停留在“眼睛”的字面来理解,“发现”也只能是“发现新大陆”的意思。原住民早在繁衍生息,哥伦布不过是来强拆的。所谓生活之美,必然不是用“小清新”、“高调人像”就能涵盖了。当然,山河一片红,乃至嗓子眼都红了也不能覆盖全部之美。
这里的美,我想必然不是一种片面之美。能够挖掘出方方面面的自然本色,才算是用一种美的情怀。口口声声说子不嫌母丑,哪有厌恶、漠视的道理。至少厌恶也只能当做改变的理由,而不是倪奶奶那种从来不投反对票的脊梁做法。
如果是比拼粉饰,我想间接一定不如直接。摄影艺术早该让位于电视艺术,如果电视也能算艺术的话。君不见CCAV9日以继夜地用最光鲜地古代服饰,描画着伟大文明的光鲜过去。这样的描画劳民伤财,五颜六色,对,很像颐和园长廊里的绘画,再美也注定会剥落,待新人重新涂抹。
用毫不掩饰的态度去拍照,去寻找现实的影像,可能才能拍些掉色也不怕的作品。荒木经惟这个出身不大好的孩子,拍了不少现在已经掉色、偏色的照片,其中不乏让人依然蠢蠢欲动的场景。这总要比倪萍的颤音更能持久吧?就不鼓掌,憋死你。
照片即使拍不好,认识照片的能力一定要不断提高。因为照片即人生。这点准备总是要做的,好歹要做人。


2011年5月27日星期五

不出意料的新奇发现

在神奇的国度里,什么神奇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话说只手遮天,坚决贯彻人工审查制度一百年不动摇的著名门户网站新二浪,又一次给我惊喜。这个从来让我对不齐文字,始终排版不能实现文绕图,图片大小无法自定义,坚决不开发博客客户端,绝对保证飘广告窗的二浪博客部分,又被我无意间发现一个新功能,不支持ipad写博客。
在我早已死心,不试图寻找它支持的离线博客工具后,忽然发现ipad也无法跟上它高科技的步伐。
新二浪,你究竟用什么计算机语言、什么架构做的程序,让你如此一骑绝尘,领先发达国家技术二百年的?话说做人要低调,你这已不仅是低调,你已经把妄图在上面发一篇博客变成一种情调。唯有再次问候二浪的舵手、总设计师们,你们辛苦了!你们一路走好!


-- 假装生活色彩斑斓

2011年5月26日星期四

≪1Q84≫,一人两面三刀

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跑步说得苍桑且小资气息弥漫四溢的。很显然,村上春树算是为数不多的,具备这种类似特异功能的人。在≪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中,村上春树描述自己的生活、写作状态与他塑造的众多主人公非常接近。简单的屋内装饰,简朴的个人简餐,简要的娱乐方式,也就是没有一般人所熟识的放纵与癫狂。
极端一点说,他以往作品中的主人公“们”是要去掉复数形式的,因为他们只有一个名字——村上春树。无论男女,那些霸占了村上春树最多笔墨的人们无不有着寥寥数笔勾勒的尘世生活,以及几乎像永动机一样不需要添加燃料就能持久燃烧的内心世界。尘世中,这些男女最复杂的也就是一瓶不再发酸的红酒,就像是我今天想说的这本≪1Q84≫中的女主人公青豆。
青豆外在上秉承了村上春树小说的特点。这些人都有着独特而匪夷所思的经济来源,钱不多不少,正是可以在愉悦的时候从常去的餐厅大厨那里优惠买瓶红酒。酒中的丹宁过分挥发,因为己经被提前打开过了,这也是青豆能买得起的原因。很难想像村上春树在喜欢上马拉松之前,一直到三十二岁都会为了自己的酒吧而起早贪黑。对着采访机说出假话不难,但是让笔下的人物骗过所有的读者就是难上加难了。村上春树怎样看待生活,他笔下的人就会如何。这就像现在的人感叹没有激情澎湃的文学作品诞生一样,原因不过是形势所迫,光“激情”二字就够被扫黄打非了,澎湃就是活嘬。当下如何,笔下如何。
如村上对待酒吧,青豆对自己与他人类似的部分,采取了近乎自我阉割的方法割断。也许我的比喻不恰当,但是对于当事人看似不可忍耐的状况,在旁人角度讲也许不值一提。中国人常说的旁观者清,也许也只能是旁观者眼中的清,而没有一刀切的标准。司马迁之所以伟大,我以为不能仅用≪史记≫的成就涵盖,还应包括他是怎样用撰写≪史记≫来逃脱现实困境。说的太远了,回到村上根据个喜好而捏造的小人儿身上。青豆摒弃桎梏自己童年的家庭,从此就那么“轻飘飘"的活着了。单线条的生长形态,让我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总有种遁世的感觉。村上像自己的选择一样,让青豆能够“放下”,转身就上了云端。不恋人间烟火,经过文学的包装就成了不识人间烟火。看上去无欲无求的人们,能够推动世界的变化吗?青豆有了天吾就能。
≪1Q84≫几乎同步的发行方式,加上书名让人浮想连翩,都让人对村上春树的这个堪称大部头的作品充满期待。如果没有这样的预热我对其中的人物不会特别留意。天吾这个男主人公,不仅一如继往地承袭了村上式主人公的形式,还用1+1>2的方式和青豆遥相呼应。两人最终返回只有一个月亮的真实世界,暴露出村上的自信和勃勃野心。
这本书很容易让我想起≪1984≫和≪美丽新世界≫。那两本鼎鼎大名的书,对一个未曾存在过的世界,都有着悲观的预言。无论是老大哥似的禁欲,还是嗑药似的纵欲,悲剧发生的前题一定是建立在人基本欲望被扭曲的情况下。泯灭人性和过尤不及一样让人不寒而栗,因为人一旦连这道防线都失守,都身不由己,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坚守。而把欲望从浑浊的水中脆生生地拎出,正是村上相信自己擅长,并且让天吾与青豆身体力行的。
有本非常畅销的书曾经对我说,如果能够失去的东西仅是镣铐那该人就是奥特曼。甩干了水份,让欲望只剩下硬货的青豆与天吾,在除了彼此毫无眷恋的虚伪世界里只缺一样东西,就是奥特曼的终生伴侣—小怪兽。
小怪兽牛河是在虚拟世界露出大怪兽本来面目时登场的。除了他的中文名字实在让我看着诧异,人的构成也与“村上系”很不匹配。另外两个主人公渐渐搞清自己值得为之动容的生存理由时,牛河却顺着自己的生命轨迹,日益滑向浑浊。最终牛河变成干炒牛河,死翘翘了。回忆≪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村上安排了人物生存在割裂成无限小单位的时间中,让牛河的死透,村上对麻木与浑沌的绝情和不留余地可见一斑。
三个主人公的交叉叙述,再加上对真实,或者说正常世界模棱两可的描述,使≪1Q84≫比近年村上的中篇作品要纷繁复杂的多。我印象中只有在读≪奇鸟形状录≫时因为初读村上不适应而产生的眼花缭乱可以匹敌。村上用三个人物雕刻出他认为错误的路标,并且再次重申自救的方法一如既往。
但是终归是村上,终归是一个拥有素写一样生活的人写下的世界。
读完第三册已经过了四个月,懒于更新博客更是五个多月。这五个多月中,真实世界也一如继往地复杂着,为我的惫懒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借口。回忆起村上那个有着绿色月亮的世界,遥远得仿佛从未存在。但是谁又能确信窗外云层背后没有遮掩着又一轮月牙。能够确认自己不是生活在某人书中某个奇怪世界的标志,只是我们的身边有着无法言说的复杂与诡秘。
一个人,无论怎样两面三刀也不能尽述世界的所有可能。我在宏篇巨制里看到更多的是村上本人的坚持,而非什么逃出生天的方法。如果真有村上般的坚持,也许我们已经找到出口,踏上归途。我真迫不急待了!


-- 假装生活色彩斑斓

2011年5月24日星期二

头文字i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两个哈姆雷特。一个因为搞不明白所以把自己搞死了,另一个搞死自己也不明白。
世界上的事大多要自己搞了才能明白,不排除搞了也不明白的。愚以为,明知搞得明白才搞,就是艺高人胆大,而明知道搞也搞不明白还偏搞,就叫胆大艺更高。有关于很久以前有没有救世主这件事,不管是问爷爷,还是爷爷的爷爷,回答的结果总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因为任谁睁开眼,也会有更久远的过去一刀砍在后脑勺上。究竟是胆大,还是艺高,需要搞一搞。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依赖上了电脑。中国异动请大明星使劲喊,没有磕药就不能活!对电脑的依赖大概就到这个地步吧。很久以前,PC系统几乎成了电脑的代名词。对于我来说,直到i字头的设备呈一字长蛇阵,鱼贯而入。它们的出现,使我的操作习惯出现了另外一种可能。这也算溯本清源吧,哪来那么多天生如此。
新鲜劲过后,要做的事情是大刀阔斧地删除软件,否则160G空间也不可能够用,导致至今都没像想象般存上个几百首歌。能够幸存的,都是些能帮我办公,至少是假装办公的。我衡量应用软件的标杆有两个:一是跟Google应用的亲密程度,二是是不是能跟Dropbox勾勾搭搭。Google不用说了,我快把办公室全搬上去了,如果不是因为它实在没地儿放烟灰缸。Dropbox则是先得到了G十F十W认证之后,我才开始使用。配合host修改,即使到现在也没啥不满意的地方。总的来说,Dropbox是个非常称职的云存储应用,在移动应用中优势更加明显。让我免去了多电脑拷贝的麻烦。以上两条标准形成之时,我根本没想过吃苹果,而现在iphone、ipad用起来和它们水乳交融,是不是说明这类应用是大势所趋,代表科学发展观呢?我不知道。


Dropbox    
自身直接有免费客户端,能够浏览账户内的文件。图片的添加和导出到本地很方便,可以说中规中矩。如果配合上iphone、ipad自身相册不能建子目录的先天"优势",Dropbox可以把图片分类存储,适合我这样的分类目录控。
在客户端上可以直接打开Doc和pdf格式文件查看,但不支持修改。同时过大的文件打开不能!当然,它要是什么都能干了,别人吃什么?


office2HD以及pIus
因为谁都不万能,所以才推荐这个软件。office2有两个版本,分别对应iphone和ipad。它支持office的三个主要格式,我用的多的是doc。它可以支持扩展名有x的高版本文件,并且能够修改、储存。
iphone过小的屏幕导致不适合大规模输入,更适于应急。有了它,至少邮件附件可以直接调用了。而ipad版就很适合随兴所至了,最近的稿子,包括这篇博客,我都是用笔在这个组合上手写而成。虽然不及键盘笔记本快,但是方便性更强,同时根治提笔忘字!放心,绝对比电视里看掌纹识健康管用的多。
其实关于office应用的软件很多,但是这个软件对我那两大标杆支持甚好。直接在Google Docs上编辑,随时访问Dropbox,一切甚好。前几天的升级让ipad界面更顺眼了,心情甚好甚好。
要说缺点,升级之后不能直接翻过那道人所共知的土坡了,确实是憾事。不过行走江湖,啥是王道都知道,小case。
另外一个缺点是字体少,不过想想号称苹果王冠上三颗明珠的Pages中文也只有一种黑体,iphone版更是没出,就觉很淡定了。
顺便说一句,我是先买了office2的两个版本,再买的Pages,我就很不定了,很扯淡了。


Mindo
这个应用的名字很怪,在App商店里是一个样,下载更新了又成了这个,让我挠头了一下下。从图标上来看就知道,是个思维导图的应用。我是对着ipad才想着学习用思维导图的,因为这个五颜六色多点触摸的设备最方便的明显是涂鸦。
Mindo能够满足大多数思维导图软件的功能,颜色、格式、标签等等一应俱全。做为保留在我ipad上的应用,自然少不了云应用。Mindo可以直接读取Dropbox中的思维导图文件,也能直接导出多种格式到Dropbox中。我在电脑中用的是Xmind做导图,两个软件互相兼容的很好。Mindo导出的pdf格式精度足够报告中的示意图要求。
长远来看,我希望Mindo增加多人协作模式。试想会议室里六台ipad同时头脑风暴,得算台风级了吧!


GoodReader
名声在外了,阅读多种格式文档必备。不过吸引我的还是它对Dropbox的支持。因为我的pdf书多数是用云传递,所以顺路就导入ipad了。
通过云通道最棒的体验这是,躲开疯子乔布斯强迫我使用的导入方式。这就是"偏不"带来的快感吧!


Evernote
这家伙用不上我的两个标准,因为它自己有自己的云通道。与电脑版一样,iphone和ipad上都有免费版本,使用差异不大。对于习惯做笔记的人来说,这是我找到的最开放的,最通用的应用。




Upad
说起笔记,Upad是最接近笔、记两个字的。直接用笔来记,没有识别的过程,保证了速度。记录之后,可以用jpg或pdf的形式发送邮件。
我觉得Upad好玩之处是可以更换的稿纸。随意更换,无限接近原始。低碳,确实不用再撕纸卖破烂了。


SketchBook Pro
图像处理软件很难挑,Adobe没有对应PS出个i字头版,对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就不好找大树乘凉了。这个是我观看到最接近PS外观的。图层、画笔都有,但买下来发现,两码事。SketchBook更像绘画,而不是修改处理。好处是,几乎无穷尽的画笔种类,让哥大有创造欲,多种快捷操作又使软件变得很有趣。
看看广告中用它画的作品,神往中...


还有几个软件留在设备里,但是还没挖掘出太独特的用法。例如上文提到的Pages,以及Keynote等等。再花些时间,它们也能开出花来。己经开出的花基本覆盖了一名辛勤工作的懒人工作的方方面面,一会排成o形,一会排成0形,总之是个圈。
比起我四分五裂的K3,ipad显然功能更多,这也是我以前垢病它的理由。在实际应用上,按斯白德曼的说法,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阅读确实只是ipad用途的一小部分,除了GoodReader,我还使用Stanza。绘图上还有Designer!来做矢量图。但是这些没有给我足够的震撼,或许要碰到工作中更变态的需求吧。
对ipad的要求也适用于iphone。打电话对于ipone似乎是副业,它究竟主业是啥,取决于你想天天兜里装什么。智能手机的强大生命力怕是来源于此吧。
头文字i的头一次梳理,假装很敬业了。下次有兴趣,我再专门琢磨一下阅读应用,只要我还读的动!



2011年5月18日星期三

盼望的游戏

    在我用了一夜时间下载800M一集的前四集后,发现还有1.4G一集的版本,我觉得这电钱花的有点冤。不需要我跑步、爬楼、乃至频繁说话的情况下就能提高观看质量,我愿意找版本更好的下载。
    在这个时刻我是挺同情米国人民的,一个礼拜才能看到一集新电视剧,搁在我这往往是趸满了硬盘一次消费。细想来,电脑升级的每一小步,都是我对影视渴求满足的一大步。所以才有了家里的硬盘才从机箱里孤家寡人地走出来变成三五成群,模仿刚出锅的烙饼一样堆放。对于现在的电影电视剧来说,也就是希望多大,硬盘多大。
    不是没有不需要下载的电视剧,只是听从他人安排播放时间总感觉非常的被动。这时候不是看电视,是“被看电视”。用下载的方式看,绝对不是下载省去了多少时间,貌似剪掉广告播放时间好像节省不少,但是把找片源,伺候下载工具,再到找合适的播放器播放这些工作都做了,肯定比看广告更费时费力。
    不省时间外,还用掉不少钱。刚刚自己攒播放高清的电脑时,一块能硬解1080P的显卡还动辄一千块。现如今倒是便宜了,但是依然要为此保留一个PC系统连着电视。对了,HDMI线还花了哥一百多。
    费时费钱的一项运动,究竟有什么吸引我像世界毁灭预言一样周期性发作,隔三差五就重整旗鼓?说到这我还是要感谢总菊的,要不是他们英明地让美剧从各大播放器客户端下架,我还就凑合看320x 240分辨率的“中国式高清”呢。我始终怀疑那个掩耳看看,臀臀S什么播放器的开发人员是不是《超级玛丽1》的疯狂粉丝(注意是1代哦),一屏幕色块放着还诚恳地写上“高清”二字。哥你们都是八位机时代穿越过来的吧?
    是《权利的游戏》吸引我重新祭起下载神器。相比《冰与火之歌》的小说,HBO可算是来了个诚意之作。几年来除了看《兄弟连》时看到HBO台标兴奋下下,对HBO雪花乱闪台标再也没有什么期待过。莫不是北京台的电视剧就是为了给HBO撑场?雪花那个飘,心里那个爽。
    鉴于翻译《权力的游戏》的兄弟们熟读原著,遍览中文版,把片中对话译得和小说里一样,我不得不感觉一下年轻了很多。一下子年轻到看《三国演义》电视剧的年纪,原文字幕都特意标出了涅!
    另外,这部电视剧找到了我心目中奇幻剧作的一个标准,即幻想作品不意味着只能拍给有幻想的人。啥人有幻想?那自然是少吃两勺三聚氰胺,少泯几桶地沟油,坚信精神是否有病得医生说了算的人。孩子,他们有幻想有道理,成年人有幻想就没道理了。
    《冰与火之歌》本来就不是一部给孩子看的书,因为哪个孩子真要明白了几大家族间的仇恨渊源,五道杠都不能解决问题,得九道杠,得人精成什么样啊,照相摆POSS怎能做日常开会状?还不得做奥运开幕状!
    一部拍给成年人看的幻想之作,属于缺什么补什么的应急之作。因此我才盼望着能看到最完美的画质,最好能看清楚冰原狼每根胡子才爽。
    距离目标越来越近,更高画质的版本肯定会如雨后莴笋一样满街冒。但是,这没有终点。就像《sin city》蓝光版出了就来一个导演版,收藏了导演版发现顺着说还不如倒着说酷,哦,它出加长版了。
    同时,这也像美剧。讲得五迷三道的故事,就盼着有个大结局,等大结局到了发现不如盼望的过程过瘾。所以说,这就是一盼望的游戏,一个你以为通过自己各种努力能够最终满足的愿望,实质上永远没有终点的游戏。
    很多想看的书和影视剧不能方便地看,其实并不全是坏事。唾手可得的后面一定有种莫名的阴谋。比如Kindle 3。
    一直在博客里自说自话的我,为了K3写了点感想,成了这里点击最高的一篇文章。除了证明牢骚肯定不是多数人追求的目标外,还证明福祸相依。前段时间,一个小小的塑料盒将K3的屏幕顶成了旧社会的中国地图,那割据啊,那不团结啊。所以人不能臭美,不能夫复何求。
    进了2011年后,不但没有像年前所说的每天更新博客,反而从不更新博客。HBO拍的好剧,做的好事,让我顺着《权力的游戏》,继续上了盼望的游戏。也就是说,《权力的游戏》本身的吸引力并不是全部,加上那个需要不断搬运的过程,才凑成了我看下去的动力。如果不用盼望,国内同步上映了呢?我再去找点麻烦事干,连个盼望游戏都没没得玩,那才叫糟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