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0日星期四

10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江城子》可以算是苏轼最负盛名的作品了吧。不保险的话,再加个“之一”。这首词源于何所做,说法不一,但是目标却是统一的——悼念苏轼的亡妻。
这首词写的情真意切,不假雕琢,自然天成。我今天想取的是其中一个说法而已,就是为何单单在妻子亡故十年后,苏轼才写下这首词。据说苏轼在妻子离开后,每年都要到妻子坟前追怀,但在第十年,苏轼没去。原因没什么奇怪,因为他的现任妻子病了,他脱不开身。
理由合情合理,却又有种说不出的酸涩。当然不能因此就认为苏轼的感情是假的,但却多了一丝不如意。原本可以容纳下人们无限想象与感怀的情感,因为这一粒似是而非的种子,被撑开了一道小小的裂缝,变得不那么完满。
想象的空间,是比做梦的空间更为人们所需要。没有想象,就无法温暖现实的冰冷。2009年末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的是无限的憧憬与期盼。2010年就这样过去了,同样印证了这个道理。这一年,世界发生了无数令人震惊的事件。至少,令我对身边的世界刮目相看。
不想对时事评头论足,却在2009年时怎么也没有想到新的一年结束,会对一个叫乐清的地方如此关注。那里离我们远吗?不远,地图上看去温州并不远。在瞿秋白没有变成“多余的人”之前,他一直倡导汉字拉丁化。他可能没有想到,拉丁化的汉字如果成功,对于敏感词过滤将会是一场灾难。将yue qing屏蔽,想来《清史稿》压力很大,因为不再能“翻 阅 清 史 稿”了。
生与死的界限在这一年变得模糊与不确定。《魔戒》一开始便道,死亡只是一个开始。在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导下,这依然是可以被容纳下的想法。至少对于生者,另一处的死亡是又一个开始。世界总是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完满,变成种子撒满大地,而大地由此变得郁郁葱葱。
2010年的不完满,注定会在2011年生根发芽,但是最终会长成什么姿态,却是谁也无法料到的。但是逐渐吹开眼前的迷雾,对于众生来说,又不能不说是一个走向完满的开始。怎能不思量?只是我有些迟疑,用外表如此落寞的幕布,盖上2010会心有不甘。
这应该是2010年写下的最后一篇博客,结束前我问自己,这样的2010,我还想再过一遍吗?
2011年会是什么样子,上帝不会提前透露,但是每个尘世中人都会努力探求其中的是非对错,因果循环。并非是上帝没有了惩罚的力量,而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早已被逐出伊甸园。
2011年不能控制的事情依然多过繁星,但是我想悄悄抓住三件事情。
第一,写一个给自己的故事。
第二,每天写一段给自己的字。
第三,最具体,要骑车2500公里。
是考验自己,也是奖励自己。没有一样容易完成,也没有一样对自己有害,为什么不呢?
怎样成为一个Blogger我一直没有找到方法,但是我逐渐习惯了对自己好一点,写些自己喜欢听的话。因此,用这个方式善待自己,是个我能接受的方法。
用村上春树的话说,我们只能凭手头现有的东西去面对世界,而不健全的灵魂也需要健全的肉体。所以,我想用实践去证明,12500公里并不是多么伟大的壮举,多么难以实现的,长长的征途,其实我也可以做到。
2011年,所有人都能做到很多,一定会的!

2010年12月28日星期二

问题是,怎样提出问题

越来越喜欢看中篇和短篇小说,对于长篇的接受极限往往越来越低。这是个问题吗?随手拿起一本书店的新书,里面无不布满了随处可见的,短促的疑问。如果真的那么容易见到“令人惊叹的奇迹”,那么世界应该是个惊叹号。但实际的生活,更像是一串串问号。排放的过多,乃至于像是不能被人类理解的一串乱码。
时常会想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往往不能按照一方既有的逻辑前进。这导致了多少黯然,以及多少失落。生活如此,台面上同样如此。举个小小的例子,北京治堵新规的发布会上,记者问如此规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治理拥堵是政府的责任。问与答皆不是一个宇宙,又如何能让又稠又粘的宇宙迸发大爆炸?还是老话,革命工作,不过是汤泡饭?
你看,我也开始用问号解决问题了。这不好。《复活》里托老洋洋洒洒一大本,问题只有一个,怎么让妓女从良。但最近看的书里,这就根本不是问题。能形成问题的,是彼此没有关联,上下不用贯通,绝对不是一气呵成的疑问。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作者: 韩寒
出版社: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对于托老的问题,韩寒要淡定的多,“无论你解不解我的风情,无论我解不解你的衣扣,在此刻,我是如此地想念你”。
在文中以“旁观者”自居,不断用陈述句提出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情。但是我们总该知道,如果照片看起来很滑稽,那一定不是摄影师滑稽,而是什么别的。
韩寒以前的书我没有看过,《独唱团》反而是最先接触的印刷品。昨天忽然听到《独唱团》原地解散的消息,那么他会怎样与这个世界交谈?我又用问号了,我改。我改的方法是直接说,这个世界压根就不想跟你谈。如果心里有些别扭,韩寒已经安慰你了,这个世界是我们去到真正世界之前的化妆间而已。你怎么那么八卦,还关心化妆间里的是非!
整本书说是一个小说,不如说是一篇巨大的韩寒博客。词语与时俱进,时不常就冒出十分具有时代感的用语。在我看来,韩寒能够提出问题,就像在他的博客里一样,但是他还没有找到答案。给他更多的时间,让他在前人划破的空气里,就像我们自己,去找到答案吧。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施小炜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有句老话,叫人比人得死。村上春树生于1949年,与他同时代的中国作家,要有人用“蓝调”来形容自己30岁的生活,可能会遭雷劈的。村上春树就能。
这本书不是虚拟的小说,而是村上春树数年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直接就写在书名上了。但其实这是个伪问题。村上春树问的核心,更是一个关于自己最核心的问题。他之所以是他,是因为什么。
疲劳,疼痛,挫败感,成就感,以及等等独一无二,能被自己感知到的事物,是成为自己的基础,包括渺小感,都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但是这个事实很残酷,如此这般的人物,也会自感卑微,这让一介草民情何以堪啊!
对于自传性质的书,有个很八卦的作用,就是看看作者和作品人物之间的关系。在遭受了大人物也有小问题的打击之后,我对村上春树的个人生活,与其作品人物之间的联系很感兴趣。《1Q84》里青豆的阳光职业是按摩师,记得村上描写按摩师如何处理僵硬的肌肉,如何痛下杀手,这与他自己曾经遇到的按摩师很有相似感。至少在同一个作者,同一个译者的情况下,不可能做到不用相同的词汇。
再说联系,就是主人公和村上生活方式上那几乎照搬的情景了。扪心自问,为什么喜欢村上春树的小说,很可能最早只是因为他描述出的那些气死人的生活方式。也许有人不喜欢这本书,我想那一定是因为打开第一页,你的问题提错了。
以上两本书,是用kindle3阅读的。选择这两本书作为电子阅读的开始,我的问题是,怎么忘记电子阅读。最终的结果很不错,我忘了。

《让人民自由》
副标题: 民主的历史
作者: [美] 约翰·邓恩
译者: 尹钛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这本书看的很吃力,原因就是我问题提错了。
书名先有一个误导作用,让少不经事(?)的我小小的激动了一把。非常有调戏效果的封面设计,让我怀着无比邪恶的心态,追寻“民主究竟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但是在读了几页之后,我发现这个问题太有歧义。我关注的是当下“民主”这个词的含义,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而书里所讲的却是“民主“怎样成为这样一个“民主”。这好象是非常想了解刘玄德把亲儿子摔地上是基于怎样的社会心理,而看到的是整本《三国演义》。囊括问题吗?囊括了,回答问题了吗?没有。
忍着作者加译者合谋而成的,复杂无比的句群,我才慢慢开始调整问题的方向,最终首肯了作者假定的问题。但是通篇读下来,我能够理解的范围非常有限,能够留下来砸窑的观点更是有限。有两个。
一是包括民主在内,词语内涵的演变轨迹一点不惊险刺激。现成的例子是“同志”,要是细想起来,这也无非是时间开出的一个笑话。这本书被作者古往今来的穿越搞得更像是一本有关社会制度的随笔。它不适合我这种妄图速成地了解政治制度历史的人,它可能要留待给熟悉政治制度历史的人用来醍醐灌顶。
二是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美好或者丑恶。民主这一词汇从诞生起就不分左中右,但是如今却做到了没有任何人能够明确提出反对。这是一个博弈过程。不能被人反对只能说明,社会永远存在利益分配不均,以及因此而结成的党派纷争。期盼消除这些纷争现在看来是春梦一场。春梦了无痕,诞生都是没有预兆的。心还在,梦就在,梦总是不分青红皂白。
提出问题是进行交流的必然元素。即使在书中,作者看起来自顾自的说话,其实也潜藏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不能认同作者提出的问题,那么接下来的回答就是指鹿为马,可以直接烧掉书名了。打开一本新书的欣喜和跃跃欲试,其实就像是一场智力竞赛开场前的肾上腺突然大量分泌。我厌烦看到电视上除了电影以外的任何画面,是因为我不承认它所提出的问题。当然,电影里也有很多伪问题,只要严格的划分电影和中国电影之间的区别,伪问题就被摒弃一大半了。
与人交谈也是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的阐述说明过程。我很头疼对牛弹琴,因为对于牛来说,所有的问题最后都会归根结底到草的问题。于是所有的交谈都以草的四声来解决,太不和谐了。在这个无雪的冬天,我终于意识到为牛而头疼同样是个头疼的事情。风吹草低是个令人心醉的天堂,如果草自己不低,就要找个土坡站上去。
那么当我们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呢?我想还是一个老问题,就是我要怎么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来,让它不要答非所问,让它把谈话继续下去。

2010年12月23日星期四

《无辜者》,脆弱的红男绿女


    女人受不了那娇艳欲滴的颜色,随即吃了。蛇说,你们不会死……如果你们吃了,你们就会睁开眼睛,就和神一样能够分辨善恶了。
    死亡对于麦克尤恩来说,是留给愚蠢的人准备的。在他关注的惩罚方式中,不死本身就是一个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也许是试图“像神一样……”这一举动本身意味着渎神,所以人类内心对善恶、进退的分辨,几乎是麦克尤恩行使一切惩罚的依据。所谓“恐怖伊恩”的说法证明,他的这种“不死”术,对于读者来说几乎有灭顶之功。

    《无辜者》被很多人誉为伊恩·麦克尤恩最出色的长篇小说,我感觉原因不免有二。
    在铺排方式上,《无辜者》具有典型的伊氏风格。《华尔街日报》说它“如此扣人心弦,简直让人一气读完,不忍释卷”,说实话我觉得这个编辑阅读能力真强。因为我中途停滞过两次,都是因为伊恩絮叨个没完。东德西德之间的恩怨纠缠在现在已经不是火辣的话题,而《无辜者》尽管用了颇具政治色彩的冷战包装,但是基本没有涉及政治思维。所以说,在没有政治取向的政治小说里,能够硕果仅存的无非还是伊恩不眠不休的前戏和铺垫。
    当然,如果没有这样的前戏,就不会有最后真正意义上的高潮。我在读的时候,不断用股市上的话告诫自己,横多长,竖多高。有了这份期待,最终我读完《无辜者》。
    除了结构上《无辜者》秉承了伊恩的风格外,它确实还有一些新意。就像我前面所说,死亡只是对愚蠢者的非意外伤害,而留给伊恩所关注的人,小说中的关键角色来说,如何处理死亡才是值得一说的话题。因此这个故事的伪高潮是分尸。麦克尤恩用了不少篇幅来详细描写分尸的过程。其中伴随着男主人公不断的反胃、作呕。但是我在读的时候却没有感到恶心,反而倍感凄凉。
    在《无辜者》前半部着力描写的阴沉柏林中,原本有一个温暖的被窝。男女主人公赤裸的身体,依靠一层层棉花来抵抗来自世界刺骨的寒冷。但是在这一刻,这个一人负责锯尸,一人负责用塑料布包尸的时刻,哪里还有温暖可言!共同进退本来是为两人加分的选项,但是这里丝毫看不到。


    作者: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译者: 朱乃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对于结局来说,分尸无疑是个减分的过程。但麦克尤恩的观点肯定是,分尸只是个催化过程,但不是决定因素。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后,亚当必须日夜劳作才能维持温饱,而夏娃则不得不承受分娩的剧痛。走出伊甸园,或者说走出据守的被窝,男男女女都是脆弱不堪的。试图用被窝抵抗寒冷,归根结底是痴人说梦。
    《无辜者》依然在阐述一个问题,男女之间究竟有什么是牢不可分的。《在切瑟尔海滩上》用小小的自卑即将男女分开,而在《无辜者》中则是用了骄傲。自卑与骄傲,其实又是一体两面,真正的密不可分。
    昨天又买了两本伊恩·麦克尤恩的书,我会陆续将简体中文版都购入。麦克尤恩的主题也许不会有什么改变。无论是情欲还是其他什么高尚的说教,将男女关系叙述的红红绿绿,但是不改其中一触即溃的脆弱关系。我关注的是,麦克尤恩究竟能发现多少种击败誓言的方法。

2010年12月22日星期三

与Kindle恋爱,和阅读车震

这是一个充满了艰难的决定的,决定。
我相信导致人们对一件事物产生厌烦情绪,往往并不是因为这件事物的内涵。拧螺丝让人厌烦,绝对是因为动作一样,并不是因为螺丝组装起来的火箭太神五神六的。哦,已经到七了。
读书有的时候会缺乏兴奋点。读这个动作,重复性太高。一页,一页,再一页。无论套上什么样的布书衣,翻动的时候手感都很接近。可是多数人还是选择继续,因为翻动中煽起的清风,每一本总有不同的味道。从司马迁,到司马光,再到如今,读书这件事本身,一直没有变化,缸一直在那。一直,有那么点不合时宜。
这是个美好的经历,但是,稍许老土了些。俊男美女再顶级,如果只是送花吃饭看电影,也会有麻木的一天。不能因此而否定爱情,但是我们可以承认这样的恋爱有点平常。
我在选择数字阅读方式时,经历了很多次决定。一般时间不超过三天,就会再决定一次。我喜欢读,但是我也有些厌烦读的外在过程。这个想法持续了好几年。
最先想到的办法是用手机来看书。不中!屏幕大小距离32开书本太远,小小的字让我看起来如同为了练习目力而盯着便池上空苍蝇的少林武僧。更为重要的是,读书是个享受过程,仅仅因为方便易携带就让我把它变成一个痛苦,我觉得不值得。
接下来的办法是用小巧些的电脑。因此有了我横着拿笔记本,保持竖翻页的样子。字很大,颜色很饱满,同时我也收割到咖啡馆里带着嗤笑的目光。其实无论怎么拿笔记本电脑,都不能在多数时间保持一个舒适的阅读姿势,而且很有被电脑排风扇烫到的危险。我还不想写史记,所以就不向司马迁看齐了。
最后,我想用PSP来解决问题。但是PSP这个选择导致了我后面的选择发生巨大变化。PSP是个很方便携带,很有扩展性的,的,的,的游戏机。阅读实在是副业中的副业。它用来玩游戏非常之方便,因此而让我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用来玩游戏和看电影!一段时间我甚至认为我对阅读不再忠诚,我变心了。
但是人要走远,才能回头看清原处的风景。我发现我还是喜欢和阅读卿卿我我,保持暧昧的,挑逗的关系。
接下来,我艰难了,IPAD出现了。我对数字化阅读的期待是,屏幕能够基本还原32开书本,能够方便的在其中写写画画,留下一鳞半爪。如果,再能有一点联网功能就完美了。联网做什么?都这个时代了,天知道联网能带来什么。IPAD完全能满足这些需求。
只是,PSP的阴影出现了。IPAD完成这些需求绰绰有余的同时,还能干很多别的事情。我会因此而再度变心的!我自己也不能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好了,结局看到这篇文章的人都知道,我用上了Kindle3。
Kindle3给我的感觉,在阅读了四十分钟后,就已经与传统书本完全没有区别。很轻易地读了几十页后,我才意识到我已经改变了阅读工具。因此,我认为Kindle跟以前用过的那些工具相比,最大的好处就是它足够“像”书本,却又在最容易产生疲劳感的“翻页”上,做到了最不像。这好像是崔健说的,进进出出才明白是无边的空虚。这个翻页动作本身并不值得期待,Kindle改变这个动作,类似于把上床这件事搬到另一个不习惯的场所,而核心没变。
Kindle带来的第二个感觉就是,它不费眼睛。我本来不在意眼睛,只是我经常会感觉到讨厌电脑!讨厌键盘!讨厌面对它的姿势!更像书本的观感,使Kindle不会轻易引起我的非正常联想。
Kindle的又一个好处是,它能符合我对数字阅读的基本需求。没错,在Kindle3上不支持中文输入,如果迫切需要中文输入,那么要么安装“多看”系统,要么去用IPAD。“多看”获得中文输入的同时,也丧失了Kindle原生系统非常优异的排版、上网等效果。选来选去,我决定舍弃中文输入。现在做读书笔记,我改用汉语拼音,看起来好像英文,好高级唉……
用IPAD去?我现在怀疑如宣传所说,那么强大的IPAD系统,会有多么快地让我见异思迁。它有多强大,我离阅读就会有多远。
Kindle原生系统的很多功能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绝对算是优点。
1、划线功能。读起酸溜溜的小说,怎能不留下伟大作家们写下的酸溜溜句子?用Kindle3可以非常方便的划线,自动保存起来。单独调用阅读,正好。现在再编微博不怕没料了。
2、笔记功能。笔记刚才说了,英文输入非常流畅。同样,它也会单独保存供随时调用。
3、书签功能。我读书有个奇怪的习惯,就是喜欢记录阅读时间。我其实是在测量我不同时期的“忙碌”程度。Kindle3的书签、笔记、划线功能在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记录下时间。老方便了!
4、共享功能。我没有说上网功能而说共享,就像前文所说,联网能带给我们的东西总是超乎想象。Kindle3上面的三个功能,都能在一个Alt+回车键的帮助下,按需同步到Facebook和Twitter上!我喜欢的网络应用就是这样子。它不再是一个单独的浏览,它要和我形成互动。在分享我的摘抄和笔记时,我感觉做的不是一个特殊行为,而是阅读压根就是一个与世界同步的过程。我们不是通过阅读来认知世界的吗?而世界又是通过我们在关注什么,而了解我们。谁说不是呢?
5、上网功能。这个功能一定要在共享功能后面写。你是有心人吗?是的话应该提出疑问,世界上怎么会有Facebook和Twitter这两个网站?因为我从来在浏览器上都打不开嘛!没错,这就是Kindle3那让人发疯一样慢的浏览器上无与伦比的优势。它可以让世界上很多网站在一瞬间出现,而且不用你使用任何技巧。就像山,其实一直都在那,那些网站也都在,你懂的!
保证山永远在那里,亚马逊的办法是3G+WIFI。我选的是这个方案,所以,山在那,我在这,想爬就爬,谁也别拦着。
有了以上几个优点,我已经感觉到很刺激了。读,还是那个读,但是它的外在环境变了。这好比标题所说。人还是那个人,动作嘛,其实还差不多,但是老刺激了!车震也就这样了,举手投足都有那么点不一样。
就像车震,刺激归刺激,但是缺点总是有。人定胜天其实也就说的这事,有缺点就要克服。Kindle3对于我来说,缺点首先是中文环境的问题。
亚马逊还是不够重视简体中文市场,否则不会让简体中文没事就口口口的乱码。要知道,车内空间狭小,总口口口的非常不方便。恩,我知道这个口味太重了。
如果是TXT和OCR的PDF格式文件,只要用自己指定的邮箱,发送到亚马逊配给的邮箱中,几分钟之后就能通过网络传送到Kindle3中,排版效果非常好。至少我很满意,完全能达到正常的XX水平,而不是只顾刺激,忘了安全。将文件当作附件,邮件标题写“convert”,发送就行,不用在邮件正文里写“师傅,麻烦您打听一下……”亚马逊没有配备公务员,所以对他们不用那么客气。
简体中文的文件名显示是不能通过这个方式解决的。但是所谓的DIY一族翻译过来不就是“玩你自己”么?所以我们不能放弃玩的机会。有古人云,SY强身,YY强国。坚持Y,强就指日可待。
在主页面下,回车一下,输入
;debugOn
~changeLocale zh-CN
;debugOff
文件名的问题就此解决。
Kindle3的另一个问题是网络浏览功能很差,很多功能不支持。我期待浏览功能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Google Reader中订阅了大量的内容来不及看。Kindle3浏览功能弱,只能看静态页面的问题,面对GR时根本不是问题。只是在打开GR时,它默认的页面没有分类,也就是说,如果我订了《人民日报》的RSS,另外又订了《纽约时报》,看两篇后我就人格分裂了。好在有nowsci。
先用GR的帐号进入nowsci.com,注册上两者的关联,那么在Kindle3上打开nowsci,就能选择符合亚马逊产品的浏览方式,出现GR的各个分类。同时附送快捷键!现在我可以提前准备,深吸一口气,开始看《人民日报》。
我再说说“多看”。作为一个我也不知道运营方式的团队,“多看”的小组免费为大家贡献中文化的系统,这个贡献非常值得钦佩。但是我还需要等待,等待“多看”能够将真正意义的上网浏览加入进来,而不是只能去指定的三个页面。同时,我也希望“多看”能够像原生系统一样,有更方便的共享功能。
最后,我再为自己和别人各贡献一个疑问。首先对别人。各处介绍Kindle3的电池在不打开网络的情况下,可以用一个月,打开网络用两周。我在首次充电后,因为没完没了的通过网络传递文件,一夜之间就掉了40%,我很怀疑它真的能用那么久?
接着给自己。一直认为《二十四史》最有味道的版本是繁体竖排中华书局。但是Kindle3不支持对扫描版的PDF格式进行转换,而Kindle3的屏幕又是6寸,那么怎样才能看到最有味道的《二十四史》呢?尝试转换了简体横排《新唐书》,恩,看起来果然,没那么好。我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哦。
很久没扯这么长的闲篇。究竟因为我太喜欢车震,还是太喜欢Kindle3?我很拿不准涅!

2010年12月15日星期三

读你就像读生命

《城门开》
作者: 北岛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城与市的区别,我以为在城墙是否健在。无论是我印象中的北京城,还是北岛所难忘的六十年代北京城,城墙早已是明日黄花。城墙不在,城门又倚谁而立?看《城门开》非常像阅读更加诚恳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相比王朔的回忆,北岛的少年时代多了一些可见的忧伤,少了满目的癫狂。这说明,回忆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现在什么样子。你如何理解当下,就会如何理解当年。
    我喜欢《城门开》中间或冒出的反问,我知道那不是一个孩子在疑问世界,而是世界在用一种令人质疑的方式呈现在每个人的面前。读不懂,念不顺北岛的诗,但是很高兴可以看到稀释后的北岛文字。这个城门洞开,失去保卫自己力量的北京城,像无数个城池一样,被时代操弄在手心。还有些人像秦砖汉瓦,试图伫立边防,保卫自己的疆域。重新建起一模一样的城池已经成为不可能,这些老古董想做的无非是防止世界的底线被世界所突破。
    想起王小波所描绘的那座用粪便凝结的城。那座城千百年来不曾损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人气十足。

《爱你就像爱生命》
作者: 王小波 / 李银河
出版社: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堂吉诃德挑战的风车没完没了,是因为需要风车来磨面,想要挑战生活的必须,堂先生筋疲力尽是必需的。王小波也是个骑士,忧愁的骑士。看《爱你就像爱生命》,知道王小波筋疲力尽也是个必需的事。对爱情,对日子,忧愁哪有个完啊!
    经过特殊的岁月,王小波承认自己是个大大的坏蛋,但是这个坏蛋用各种方式把岁月的伤害降到最低。在给李银河的信中,一个文学男青年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别的男青年忙着跟天斗跟地斗跟冬储大白菜斗的时候,王小波在跟自己逗。这样的坏蛋如果多些,大白菜就会省很多,大家的日子就好过了许多。
    堂吉诃德不在了,面包还要吃,面粉还要磨。这时候的风车失去了对手,悠然自得,想来不会感到寂寞。但是我总认为,就像人类历史上发生战争的时间远比和平的日子长,寂寞总是暂时的,斗争才是永恒的。

《大教堂》
作者: [美] 雷蒙德·卡佛
译者: 肖铁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卡佛是最近比较让我着迷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告诉我,内容的重量,与字数的多少确实没有正相关。如果仅仅依靠铺天盖地的字就想把人彻底控制,需要在其他方面下工夫。比如目不暇接,以及禁止左顾右盼。做不到这两点,还是踏踏实实放弃以量取胜的念头。当然,如果这两点很容易实现,尽可以降低质量就能实现目的。事实如此。
    《大教堂》读了两次才读完,毕竟不能总在悬崖边上溜达,河边走会湿鞋,悬崖边上走就得失身了。卡佛在《大教堂》里依然如我地展现人生谷底的景色,看罢让人不寒而栗。我很奇怪,卡佛的生平并不顺利,作品里展示出他也并非积极乐观的人,那么,他是依靠什么支撑?卡佛曾经说窘迫的生活让他不得不选择短篇小说这种形式,因为日子总是坐卧不安。莫不成是短短的文字就足够让他得到心理的救赎与安慰?
    卡佛生活刚刚转好,就告别尘世,我感到遗憾的是没有机会看到坐卧自如的卡佛写一个长长的故事了。这正好如他的文字,没有言尽的,是最让人着迷的。卡佛没有写的,没有写出来的,写出来我还没看到的,应该是最让我着迷的。这就像生命,没有过完的,会是最精彩的。而读卡佛,就像在读他的生命。

《读库1004》
作者: 张立宪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写《读库》已经成例假了,每次的封皮都一样,烦。
    这次我看到流氓在飞。
    《读库》里的故事都不太像故事,因为太像人生了。这期里讲的“双桥老流氓”很是跌宕,有点像故事了。
    最近碰巧读回忆类的书多,普通人的故事也就看得多。相比匠心独运的小说,回忆录能从侧面反映特定时期的风貌,这是好事。但是,回忆里太多的主观色彩又让我很挠头。因为“双桥老流氓”的事迹太有警匪片的潜质,所以我特别希望再有能人从老流氓的角度阐述一下那段往事。一个犯下380起强奸案的人,在通县黑沉沉的夜色中,等着对面的灯光熄灭,听着附近可能存在的警察脚步声,会是一种多么另类且刺激且荡气回肠的心态啊!
    《读库》总是一个人接一个人的独自叙述,互相之间没有交集。要想将回忆弥补成完整的故事,那就要凑齐无数人的人生。这属于功夫在诗外吧。
    十一月书读得不多,好像形只影单的数字笔画。十二月却有个好的开头,无辜者已经进入反刍,尘世挽歌已经在手。一月一读,好像又是一次新获的生命,短暂,但是我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