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31日星期三

把意气用在事上

    谷歌撤出大陆有些日子了,对这件事的评论基本不见减少。或许应该说,在主流媒体上当初也不多,现在更不见,但在Buzz、Twitter这种特定使用者当中,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大声疾呼者有之,有着五毛之名拿不着这份工资者更有之。自己的情绪也有着微妙的变化。早先听到这件事,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恨不得全天下人都知道所谓的“真相”。随着逐渐跟进事态的发展,对于个人最大的激励作用反而体现在了非意识形态上。Google的离去有没有政治原因我觉得不是一个真正的命题。因为在我看来,从来没有与政治无关的经济,也从来没有跟利益无关的政治。我只是认为,目的是否邪恶多数情况下,都不如过程是否邪恶重要。稳定压倒一切也好,民主自由也好,采取什么邪恶的手段都是我所不齿的。因此,Google撤出,我愿意想的更“利己”一点。
    我所说的“后果”与意识形态本身无关,是指在这一个多月中,我逐渐一窥“翻墙”的方式。其实对于挨踢人士来说,代理服务器并不稀奇,稀奇的是网民将其“政治化”。我在抱着形而上的情绪走出网络国门,先是拜Google的提醒,把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敏感词都扫罗了一遍,大有出了一口气的过瘾劲。随后我发现,我面对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这种感觉很像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满街跑的都是“老三样”,问谁都觉得没什么意思。时至今日,全世界的汽车品牌都带着自己最好的产品扎根中国,可是这并不能解决国人的所有汽车问题。抛开买不买的起的困难,即使把MINI降价到5万块,也一样有人会认为长安酷熊更“值”。因为它空间更大,广告更多,更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沈阳为之助阵。如果不是因为MINI有个外国老妈听着比较牛逼,酷熊一定会把它灭光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再好的汽车,也需要你去明白它究竟“好”在哪,否则就是比比谁的大的问题了。就算把全世界的美食都塞在一个盘子里给我,如果我吞咽困难,对我也不是什么值得欣慰的事情。
因此我说,Google事件尽管催生了我一大堆意气风发的愤慨,但是站在国门之外,我发现我吞咽困难。Google提醒了我墙外有一个世界,我聆听了这个声音,却发现自己并不是在哪条道路上都能保持直线前进。
    最近我有个新的爱好,就是在Blogspot上点击“下一个博客”。随机呈现出来的来自世界的人们,用着不同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生活。我很好奇他们的一举一动,很好奇帝国主义的纸老虎柔软的一面。互联网信息通畅流动的意思,在这个时候不代表政见是否相同,不代表是不是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更在于能够慰贴好奇心带来的动力,我相信在这种动力下,每个人都可以成长为一个巨人,而不是屋檐下的矮子。Google小车此时正在异国他乡拍摄着街景,那是我所没有见过的景色,我的好奇心驱使我了解更多的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这个时代不一定是说一定要把买一间厨房的钱拿来全世界旅行,而是我的心里能够容纳多少东西。OK,我承认我还不够努力的满足自己。但是,我跳出墙后,我已经没有理由不满足自己的愿望了。
    我挺感谢有Google的事件,否则我还不能发现自己可以看得更远。非常同意几个知名人士所言,Google走不走本身,其实对很多人影响不大,愿意了解世界的怎么也拦不住,不愿意了解的,油田百度不耍流氓了没准他还不习惯。
    把我的意气,变成真实有用的事情,是现在我能意识到的,也是我愿意为之努力的。上帝的归上帝,墙内的归墙内,我可以做到身手敏捷,生活在别处。
    

2010年3月27日星期六

心中有水,遍地汪洋

    已经意识到花了太多的时间表示愤慨,用了太多的精力用来寻找共鸣。但是这些都不能帮助对Google撤出大陆之所以感到愤怒的初衷——如果学习是好,那么我就要尽力学习正确的。
    望着家里顶天立地的书柜,忽然迟疑起来,那其中有多少没有经过删改的历史?因此,我决定摆脱在此事上的纠缠,把精力回归到原本应该做的事情上。
    但是,这也是很困难的事情。昨夜为了放松情绪,看了《黄金罗盘》。我知道这个电影的票房并不理想,基本上算是魔幻电影热潮中最没出息的一分子。可是在我看电影时,却被深深打动了。并不是因为妮可・基德曼有多漂亮,特技制作有多精良,反而是这个拿来哄小孩的主题。一些人试图通过切除他人的灵魂,只为了保持社会的“平和”。说得通俗点,就是稳定压倒一切。至于被问及他们自己为什么不被切除,他们的观点是,有些人生来是发号施令的,有些人生来就应该乖乖听话。
    在这样的日子里,看到这样的电影,你又怎能让我不心生感慨呢?所以,昨夜又结结实实根据电影内容做了梦。我发现现在对日间的痛苦思考,逐步会转移到梦中,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是,我只盼着能尽早离开这片沼泽。在彼岸,我无梦的生活着。

2010年3月26日星期五

你真的决定与我同在?

石头的形状和位置,早就被我们的先人改变了。但是与石头有关的一样东西不能由他人决定——高度。这只能是由自己处于石头的相对位置来判断,即使是石头砌成的墙。站在墙头,你真的需要他人同往吗?
虽然E-mail的诞生远远早于即时通讯软件,但是我发现在传递即使几十K大小的文件时,更多的人并不喜欢用电子邮件,反而要动用通讯软件。我理解,这是孤独的表现。因为只有孤独的人才希望时时刻刻有人同在。在点下鼠标的瞬间,当你得知网络另一端,有一个人同样的关注着这件事,你会觉得心理好受些。
一直做跟媒体相关的工作,就算再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的人也能发现,凡是指望读者正襟危坐来欣赏的媒体,大都在销售量上不尽如人意。反而是那些直接瞄向厕所的读物比较受欢迎。毕竟,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我并不是说所有的文字都应该像《playboy》一样被藏着读才好,但是一定要从骨子里认可,要让阅读的人自己随意掌控阅读的所有环节才能比较贴心。但是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太多的书写都有着假定的目标人数,依靠发行数量;有着假定的目标受众,依靠广告投放人群。所以在写这样的东西时,没几个人能真正放下身段,只能尽力讨好。但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郭德纲说过,高雅不是装的,孙子才是。因此,我很遗憾的发现自己几乎不会不装。因为我有太多敲下的字,就是为了特定人数和定位。
回头看来,有那么多不喜欢文字的人,在用文字吃饭,有那么多不相信文字的人,在用文字发财,因此有那么多不让人喜欢的文字存在,有越来越多不让人相信的文字竖在眼前,正是源自于此。当文字符号不能代表客观的事物,我们如何知道今夕是何夕?


书,并不总是好的。对于当一个读者来说,我的看法是,我们为什么要看这些符号,不取决于这些符号能够涂抹出多少从未见过的颜色、奇观,而取决于我身为一个读者,能够站在这些石头上看到多远。在这时候,我可以选择用石头横在眼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以选择踩在脚下,让它变成高度的一部分。显然,后者更吸引我。
文字,并不总是好的。对于书写状态来说,以严肃的姿势写,最大的问题不在领子紧,而是呼吸频率不对。当写作者把呼吸的频率调节成与假想中的庞大人群心跳一致,怎么可能写出可以垫在脚下的石头?因为写作者的初衷压根就是要把他的想法变成人们眼前的一块巨幕,去阻挡人们看到远方。
我用email写下这些字,并把它发往一个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在的地方,一个石墙之外的地方。在我申请一个遥远异域的博客时,我以为只是一个姿态,睡醒一觉我知道了这不是一个字面上的两个字,而是对于写作状态本身的一个改变。在那里,使用我母语——汉语的最广大的人群无法到达,在那里,知道我身处环境——中国的最庞的人群不能踏足,在那里我会彻底放松下来。
最好看的文字,是不需要组织起来研究学习、认真贯彻、深刻领会的,不求时间的同步,不求信念的统一,往往是真正长存的开始。最安全的生活,肯定也不是需要一个个媒体狂欢、持续报道、连篇累牍来实现的。好的东西,必须要自动自觉地融会进一个人的生命,本身才有生命力,否则只能是刷在墙上的字。即使用色再凶猛,字体再奔放,也无用处。
昨日,参加一个由陈丹青主讲的活动,讨论外国音乐在中国。陈丹青的谈话脉络很简单,从个人的经验开始,讲述他看到的外国音乐,主要是古典音乐在中国的简单历程。他谈完,就是观众互动了。我听了几个,基本上谈出来的都不靠主题,都是花很多时间谈自己的音乐生涯,以及对陈丹青的景仰程度。我理解他们为什么在一个公共时段,大肆描述与他人无关的自己久久不能平静的心绪。对于音乐和文字、绘画来说,在这一点上是共同的。它是一个由受者自身来完成的工作,根本就是一个私人活动。即使如陈丹青,也不可能把这个东西完全摘出自己的生活以外。在参加活动之后,我回想起来,看到的是书挨着书,人踢着人。那些成为公共知识的东西,并排挤在那里等人阅读。而阅读的人之间,则是互相推搡,竭力保持自己的感受完整性。碰巧,“接受观点”本身就像一把椅子,空在那里无人理会。


我想,其实在“接受观点”这个问题上,我们都不需要一个时刻在线的同行者。我们需要的是站的尽量高,即使是墙头不是山头,看的尽量远。站的高了,我们还要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而不是一个起哄的伙伴。人人如此,我们会看到一个多么丰富多彩的世界!


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

结束只是开始

    刚刚开始使用Blogspot,刚刚开始尝试用邮件发博。
    刚刚不再能顺畅的使用google,刚刚明白哪里才有真正的安全。
    结束,
    应该只是开始。
PB3.jpg

《万物有灵且美》:黑白之间,本是无尽的灰阶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0-3-21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作者: [英] 吉米·哈利(James Herriot)
译者: 种衍伦
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

    Ansel Adams思考出了分区曝光法,在那个没法数字化管理所有事物的年代,将照片中的明暗关系区分成了十个等级。直接的说,就是在真正的白与黑之间,留存有八个等级的灰色,逐渐加深。这种方法之所以在摄影史上留下重重一笔,我想并非是因为老头的照片拍得多好,而是无论从美学还是器材控的角度来说,这个思路都把摄影带上了一个更理性的台阶。
    但是这还是偏向于技术的,并非全部的美学思考。中国古人对黑与白有着更为哲学的论调,墨有万色。如今我们在电脑上,即使是最差的显示系统,也能在黑和白之间区分出至少256种灰。我想,随着技术的进步,其间的数字会越来越大,直到真正是万色。在科技进步的同时,我对黑白影像的看法,也会逐渐前进。比如说在拍摄彩色照片时,强烈的反差和浓郁的色彩往往是初学者最喜欢的。但是在尝试黑白摄影的时候,我却发现漂亮的照片真正迷人的地方并非黑与白,而是灰。就像香港一个摄影师所说,一副好照片,美的是其中千变万化的灰。
    我理解,生活很像一张黑白照片。其中的喜悦和悲伤,在完成这张照片之前,都无法定义其绝对意义上的深浅,只能依赖于前因后果,周边环境的对比。所以相对的黑碰到更为强烈的黑,只能称之为灰,再圣洁的白色在终极意义上都不是全部,都不是毫无瑕疵,同样也是灰。所有影像上称之为"死黑"和"死白"的颜色,在这里都是不合适的。



    在翻开《万物有灵且美》的第一页,我就看到了"死白"。作者上来描述的深夜中老婆为自己取暖而伸过来的一条腿,直接就展示出作者对全书的定义:这是一本充满温暖的书。如作者所愿,全书确实如此。像这样对自己爱情的描述我也曾经见到过。胡风的妻子梅志,在三年自然灾害之后,因为看到街边有卖汤圆馅的,遂引发了对彼时还被关押着的丈夫的思念。她心里默默想,爱吃汤圆的丈夫,现在在做什么?有没有闻到空气中的那一缕温馨?
    相比这两种爱情,我认为其中的区别很大。第二种"白",其实本身并不是白,只是相衬于更深的灰色后,显得接近于光明。而第一种"白",也就是本书里贯彻始终的,却是缺少前后反衬的白。我是在看到很多热捧的文章后看本书的。我以为会像很多读后感所示,书中有着对万物的尊敬。但实际上,书中的兽医主人公每每操刀治愈的动物,都并不是一个个让作者真正关心的"万物",而只是衔接主人公与各种各样动物主人的纽带。正因为此,看了书后我的感觉是,兽医确实是一个无比美好的职业。因为作为兽医,既可以通过治愈动物的疾病来安慰自己,对平等万物的帮助,感受与医生救死扶伤同样的喜悦;同时,在人不能胜天的同时,可以轻易摆脱治疗失败的痛苦,潜意识里说这不过是一只羊!
    作者展示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好,家里两把椅子中,只有一把适合搭配下午茶的桌子,因此与妻子每每争抢那把不合适的椅子。村子里的邻居也并不是鸿儒,基本上都是白丁。作者用一种悲天悯人的心态,和这些白丁周旋着,并不时的心里暗暗叹息无知的力量。我很怀疑作者挑选这个村落居住,与他选择兽医这个行当的初衷很相近,就是为了崇高的目的而来,但我始终置身事外。从骨子里说,我读到的是作者将自己凌驾于白丁村民之上,动物病痛之外。
    因为没有深沉的黑色,所以白色就无从谈起。本书的定位是温暖励志小品,那么是不是有着什么言外之意?也许,作者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就是读者的身边,还存在有更多的深灰,需要读者自行进行对比。可惜,如果拿作者这样的心态来对比,只能让人更加感叹,世上本无桃花源。即使逃到这样一个小村里,我们还是要面对同样的人际关系,一点也不美。因为这种所谓的"白"和美,本身就没有任何力量与基础。
    其实我知道这样评价这本书有些偏激。因为本来作者也未必给自己那么大压力,只是写个东西散散心,顺便让看着合适的人散散心。只是在作者的刺激下,我迫不得已拿身边的东西来衬托书中的内容。遗憾的是衬托之下,我不仅觉得书中的世界无灵不美,而且是更加的虚幻和无力。在到达黑与白的尽头之前,我还是要在无尽的灰阶不断摸索。所以,我建议心理阴暗如我的人,不必看这本书了。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一九八四》,29元惊爆价,大洋国三日深度游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0-3-19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
译者: 董乐山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未来总是像一个盘结错落的山谷,究竟通向何方可曾让你费解?
    过去总是像一面事无巨细的镜子,总有羞愧满面的事实让你动容?
    到达大洋国之前,你也许是王先生,财务主管,离开大洋国后,你也许就是编号4087。
    告别曾经属于个人的无意义的历史,迎接真正的公共时代。

第一天行程:参观"战争即和平"纪念碑
    食:食堂中不明物体,绝对不会带来意料之外的肉类。餐后有人造杜松子酒。
    行:在参观纪念碑之前,可亲身体验"仇恨课"。通过短短几分钟不明来由,举国共庆的仇恨课,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将压抑于内心的激烈情绪,通过辱骂、面红耳赤、攥紧拳头得到很大的缓解。这就是大洋国悠久文化的魅力,可以让人莫名其妙的失去怨恨的同时,保持对待敌人像严冬般寒冷的怒气。
     在到达大洋国之前,也许人们会问出大洋国的战争究竟是和哪一个国家发生的。来到大洋国之后,我们就会真正了解这个伟大国家的历史。那就是,大洋国的敌人,永远是,唯一是,自古以来就是,那个欠打的国家。具体国名请查询每日报纸内容。
    宿:夜晚我们将住宿在有着24小时电幕扫描,无孔不入的窃听器保卫的房间中。这样的环境可以保证真正安全,绝对不会有盗窃等令人不快的事情发生。房间中有充满艺术色彩的"老大哥"油画点缀其中,无论你在房间什么位置,"老大哥"都能保证看着你。
    温馨提示:请不要试图使用纸、笔等任何落后的信息工具,更不要在熟睡后说出任何梦话。在大洋国不欢迎任何个人信息的记录,以及任何具有个人意识的事件发生。只要保持对"老大哥"的向心力,相信你不会有梦话可说。

第二天行程:畅游"自由即奴役"博物馆
    食:偶尔有面包屑提供。
    行:第二天的行程可谓是最具特色的一天,我们将深入,或者直升,到某个位置不能确认的房间之中。在这样的房间中,我们可能会看到那些失踪已久的人们,看到早该致死的躯体,聆听无法理解的命令,论证绝不可能的哲学观。是的,在没有到达大洋国之前,二加二等于四是俗世中人共同认可的理念,但是到了这里,二加二等于几不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应该是一个永远的疑问句。在得到"老大哥"的指示之前,我们不应该对问题的答案有什么一成不变的,腐朽的看法。我们的看法应该跟从老大哥的理念前进。如果老大哥认为是五,我们为什么会怀疑呢?
    在人们的心里,每个人都是个英雄,总会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前进。但实际上,谁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呢?不如把自己的信念,交给永不会犯错的"老大哥"来处理。按照博物馆的话说,你要先学会自卑,然后才能神智健全。
    当然,真正的自由,不是依靠看人脸色行事。在大洋国幸福的生存,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发自内心的,具有前瞻性的,忘记过去性的,认可老大哥的指示。如果你对此抱有怀疑,请放心,大洋国会帮你改变。绝对的。
    宿:夜晚我们住宿的地方,哦,应该仅仅说是睡觉得地方。因为来到这里,我们将无法再分辨出日与夜,白与黑,,对与错,生与死。时间在这里没有意义,能够盼望的仅仅是赶快走出这个房间。
    感受"栗子树下出卖你"大型音乐剧:今天会有特殊安排,相信会让很多朋友感到兴奋。大洋国的艺术不再由情绪起起伏伏,手法时高时低的所谓艺术家来创造。无论是小说还是音乐,都由机器自动生成。当我们的耳边响起"在栗子树下,你出卖我,我出卖你"的歌声,配合眼前看到的各种刑具,肯定能有感同身受的味道。这样的深度体会,是其他率有所不能提供的啊!
    温馨提示:在这里不要妄图用逻辑思维战胜老大哥的命令。实际证明,大洋国有能力,有实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好事,办掉你脑子里的任何事。

第三天行程:游览"无知即力量"图书馆
    食:城市郊区人造咖啡
    行:今天,我们将来到大洋国四大部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真理部。真理部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保证大洋国的人民生活的幸福,快乐。真理部的员工每天的具体工作,是修改过往书籍、报刊中不够准确的地方。例如,如果在三年前"老大哥"表示我们与东亚国的战争必将取得伟大的胜利,而三年后东亚国不再是大洋国的敌人而成了朋友,那么真理部的同志们就该忙碌了。他们要把三年前老大哥的讲话都修改成,大洋国与欧亚国的战争必将取得胜利。
    也许有朋友会奇怪,干嘛要修改过去呢?我想,这就是这位朋友没有真正体会到"自由即奴役"的精髓,所以无法感知这一来自无知的力量。首先,如果现在没有验证过去,那就说明老大哥会犯错误。可是,老大哥怎么会犯错误呢?真是天大的笑话。老大哥永远是经过历史证明的,正确的事物的化身。另外,掌握过去就是掌握未来,掌握未来就是掌握现在。因此,将历史修改成我们需要的,就是将未来摆正了方向。当拥有了你的未来,现在,你就是我的。
    体验"人人都是奥勃良"实景舞台剧:奥勃良是个人,或者,不是一个人。在纪念碑、博物馆、图书馆的熏陶与培养下,奥勃良可以说是一种大洋国的精神图腾。他可能是他,他可能是她,他可能是妈妈,可能是妹妹,可能,就是你自己。奥勃良是有着最为亲切的外表,最为温情的眼神,最洞察你内心的那个人。当你把自己坦呈给他,他会恢复老大哥代言人的身份,抚慰你的灵魂。
    是的,奥勃良有窃听器,他听到了你所有的牢骚。奥勃良有监视器,他看到了你所有的背叛。奥勃良有录音,有眼线,有一切。奥勃良洞察了你所有对大洋国的不满与怀疑。摇身一变的奥勃良,还有着无与伦比的耐心。他不会给你慷慨赴义的机会,他不会让你心存不满的死去。只有在你从心底认可奥勃良的理论后,他才会射出他的子弹。当子弹钻进你的脑袋,你会热泪盈眶地感激,老大哥帮你解决了未来可能犯错误的机会。
    宿:在城郊的小阁楼中,大家可以像以前一样入睡,但到熟睡后,会有秘密警察闯门而入,并且将你和身边的人带走。怎么样?刺激吧!
    温馨提示:在大洋国,没有不堪回首的历史,悲剧不再会发生。每个人都将忘记曾经有什么伤害过自己的事情。悲剧被抹去,并不意味着幸福来临。幸福也是一种没有意义的情绪,我们应该时刻谨记的情绪,应该是麻木。    

    结束三天行程密集的大洋国之旅,相信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变得不同。可能衣着没变,发型没变,但是我们知道,有什么东西已经变了。它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你可以选择,继续做王先生,或者编号4087,没有中间路线。

    游后记:
    《一九八四》看完已经有两个星期了。这两个星期有着特殊的感受。当我合上书本的当晚,就切实地做了噩梦。"人人都是奥伯良"的想法就是这一晚诞生的。在噩梦中,书中的人物都化成自己熟识的人,我才意识到,原来在特殊的情况下,奥勃良离我并不遥远。
     接下来的数天,我一直很犹豫。我试图用一种轻松的方法,记录我看完这本书的感受,但是我发现非常困难。这本书是我在上面做笔记最多的一本,密密麻麻,而且现在看来很多还是思路跳跃的。我知道在我再度拿起的时候,还会用不同颜色的笔再度涂满。
     真正难以写下我的阅读笔记的原因,一方面是本书的内容实在是不适合调侃。像我前面写的文字,甚至都会产生隐隐的罪恶感。另一方面,直接的书写结果又是可以预见的,无论是发在哪里都是直接被封掉毋庸质疑的。
     因此,我试图不去记下阅读笔记。但是,我发现更难。在看完本书后,我又开始新的阅读体验,却始终无法将本书忘怀。它像一个无比厚重的白雾,将我和其他的感觉阻挡开来,我无法去感知其他如关爱、友善等等情绪。没办法,我只能还是写下它来。但是我明白,隔靴搔痒并不是错,因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看一下原著。我说的都没有意义,有意义的都在书里。而对于早已看过的人来说,我的想法是,你可以像我一样认同它,给它打个超五星的赞誉,也可以反对它,认为它连一星都不配拥有,但是你无法无视它。如果谁能够做到无视它,其实就等于做了一个选择,买了一张前往大洋国的单程车票。我曾经想过,如果作者奥威尔当年手一颤抖,把书名加了五年,如今我们岂不是看不到了?但是读完之后,我知道了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其实奥威尔早就意识到,年代不重要,因为它就近在眼前。

另:
   如我所料,即使如此书写,豆瓣上依然会被"审核"。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娱乐至死》:打断鼓棍的死鬼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0-3-3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译者: 章艳 / 吴燕莛
作者: [美] 尼尔·波兹曼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每个人都会死,不同的地方在于会不会死后变鬼。
    在佛家里讲,鬼似乎是六道轮回中的一路,属于一不留神就会被当成死后轮回的目的地。而在寻常香港电影中的鬼,又往往是困扰于肉身毁灭,与投胎转世之间的一段微妙时段。在这个时段里,可以有很多不切实际的需求,比如聂小倩,要给宁采臣做三陪,并不是因为要解决一日三餐,更不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彻底实现无碳经济。鬼总是为了一些虚无缥缈,若有若无的需求而奔波,并且备受煎熬。聂小倩为了把骨灰脱离他人的控制,最终认领了宁采臣的空头支票。宁采臣理解了小倩的苦痛,虽然宁采臣不可能真的体会做鬼的痛苦,他只不过在用做人的道德观来评判。这样看来,宁采臣这一介书生,信的是性本善一路。
    我认为,现在的情形很接近鬼道,对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持有强迫性的跟踪癖。在《娱乐至死》中,我看到信息——行动比这样的说法。作者波兹曼从信息的构成说起,开始了这本书的逻辑马拉松之路。在波兹曼看来,信息并不总是好的,至少并不总是有效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会对我们自身的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丝毫影响都没有,歌照唱舞照跳,这样的信息不如没有。
   可是,坏就坏在信息社会这个词,这是美帝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来的。按照字面的意思,信息本身成为这个社会中最值钱的东西。于是接收新闻内容,就成为名正言顺的事情。我记得小的时候,对于放假的作息安排中,老师都会善意地提醒,要有时间读报看新闻哦!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起,一种很接近死鬼的生活方式就诞生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是我没有想过,我为什么要关心?
   《娱乐至死》试图证明,电视新闻,或者说电视传递信息本身是个巨大的错误,错到甚至需要我们只有扔掉电视了事。因为电视以流动图像的方式描述天下万物,本身又具备极强的吸引力,这会导致我们忘记千百年来因为文字叙述而养成的逻辑思考能力,是非判断能力,以及忽略思想本身的魅力而关注形象上的偏颇。而作为本书的第二个部分《童年的消逝》,则是一脉相承地顺着逻辑能力丧失,图像一统天下的思路,讲述成人世界向儿童世界敞开而使童年消逝,因为进入成年世界的门槛变得比以前要低得多。
    以上是作者用了一长串的逻辑导出的结论,读起来真的很像一次马拉松运动,不紧不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这次马拉松运动中,有太多的枝杈,我只说说我能够顺杆爬的几个地方。
    首先,我认为电视播出新闻,并通过故事化方式表达,最终实现娱乐化,并不是电视一方面的错误,而是与这个"信息社会"大趋势本身相辅相成而造成的。如果没有人们对莫名其妙的天下事的关心,又怎么会有人试图通过一个根本不能表达逻辑观点的媒介来获取观点呢?对这些24小时播报的,根本无效的信息采取关注态度,又与不用吃不用喝,甚至不用买房子,绝对没有三座人生大山压迫的抱怨鬼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幸福鬼,鬼总是很哀怨的,暴虐的,可是细想起来,他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面对这样的无效信息,人们都很热切,乃至于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问旁边的人,那事你知道吗?知道又如何?不知道呢?很土。我的意思是,对很多信息的需要,其实根本不必要。电视节目制作者,不过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帮助我们认为,我们知道这些,真的很cool。电视不过是打造无用的"知道分子"的帮凶。
    第二,作者对电视本身曲解很多种内容显得嫉恶如仇。这倒让我想起春晚。前些日子和朋友说到春晚,不管节目如何,我始终认为除了电视剧这样的形式,其他的艺术表演在电视上播放本身就是个病态的表现,因为作为观众,似乎没搞清楚表演为何而存在。
    拿假唱举例。在我参与制作的电视晚会中,假唱是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我对大家对此有争论有些诧异。如果抱着欣赏音乐的态度,电视里的演唱绝对比100块钱都不到的MP3所能呈现的音质差了1.5%(这之间的比值差距,详见统计局公布的房价增长速度值)。一个连立体声都达不到的音乐,何谈欣赏?如果不是抱着这个目的,而是抱着看大活人的心态,那就更加奇怪了。电视给人的一个错觉就是,人在那里,你与他同在。其实大家都明白,人没在那里,那里只有一个耗电几百瓦的大玻璃。玻璃背面是你花了无数心血买来的墙。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你不能与那个唱歌的人同在,你鼓掌他听不到,你扔矿泉水瓶砸到的还只能是那块大玻璃。说白了,你的喜怒哀乐能够影响的还是只有你的生活。这样的"现场",有什么真正的意义?我们纠缠于假唱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个玻璃和墙吗?
    本书作者肯定是没看过春晚,否则他会大吃一惊,在电视曲解各种表演方式之中,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春晚。在假唱、魔术等等争论之中,如果作者亲临,他一定会得出于本书不同的结论。因为事实上春晚并不是一个电视曲解多种艺术表演内涵的大杂烩,反而是最直接表达一种理念的工具。有一种主题和内涵非常简单,并不需要逻辑思考的东西,通过各种表演形式的不断拼贴,形成了一个强大无比的视觉冲击,在长达五个小时的连篇累牍中不断强化。谁说电视不能传递想法?当有一种想法能够凌驾于所有艺术文化之上,电视就会成为它最忠实的奴仆,并且肯为其改名为一种蜥蜴的名称。事实证明电视是适用于这种"艺术"形式的。
    接着这样的思路,作者阐明了电视广告的"元故事"。我总结一下,就是展现矛盾——提供解决方案——最终得到救赎。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在吸引教众的方式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在电视广告中,这种宗教的名字叫"技术"。比如洗衣粉,比如银行卡,比如汽车等等。如果对某种技术忽视,在当今社会是一件很耻辱的事情。同时,了解技术,其实质也不过是通过向电视这样的媒体学习,"知道"一下。
    如上文所说的元故事,其实电视传达思想的方式,无非是在三个步骤矛盾、方案、救赎之中找到一个位置。我们都很熟悉这种模式,例如吃不上饭——斗争——理想社会,面对这样的传播方式,我们绝对是一点就透。想清楚这个道理,我就知道为什么小时候老师要安排我们读书看报,以及看春晚。其实要我们看的不是新闻,而是新闻背后的三步曲。信息在那时起就没有意义,它被置入另一个上下文环境,剥夺了原本的含义。
    第四根树杈,我想说说作者对电视媒体对社会造成影响的担心。本书成于上世纪,作者没有看到互联网的风生水起,所以作者还天真的寄希望于电脑能够改变电视的恶劣。其实作者并不知道,互联网进一步推动了电视对于断章取义,不求甚解等等恶习的生长。虽然在互联网中寻找理性的光辉要比在电视上容易很多,但是安于无厘头的海洋是件更加省力的事情。在舒服这条大滑梯上,买票的人注定争先恐后。
    不知不觉写了很多,如果再不收尾,自己就更加不知所云了。不过我还是要再谈谈《童年的消逝》中的一个树杈。作者认为因为图像世界远比文字世界更加容易进入,不需要多年的识字训练,所以儿童与成人的界限模糊,可以很轻易地跨入成人世界。因此,在西方中世纪以后才出现的儿童观念,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危险。不过我的看法几乎完全相反。这是以我所处的环境而得出的。
    我经常在网络上、电视上看到对儿童的讴歌,更是时常看到成年人对孩子的天真、纯洁表露出无限的回味。"我们要是像孩子一样天真就好了。"这其中有个歧义,就是孩子的"天真"究竟指的是什么?是无知吗?如果说图像一统天下,造成孩子可以省去很多学习文字的时间,直接就了解了更多成人知识,那么童年就消逝了,他们也变成了成人。但是如果成年人真正称之为成年,并不是指当初文字教给我们的知识,而是指文字所带来的逻辑思考能力,那么当成年人也完全依赖于图像来获得知识,失去逻辑能力,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回味的"天真"?我们已经成功地扔掉思考能力,回到了"天真"。感谢上帝,时光通过电视和土豆、优酷成功的倒流了。
    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已经显现。师道尊严和家长权威的逐渐丧失,其中的一个缘由,是不是因为成年人获取知识与孩子一样,思考方式与孩子一样,最终导致与孩子没有不同,我们又有什么资格给他们指点人生呢?我们已经没有秘密可言,至少仅仅"知道"本身,不能保持成年人的尊严。因此,在这根树杈上,我想说的是,童年的消逝固然可怕,成年的消逝更加可怕。更何况我们已经习惯有一个永恒的家长在上面帮助我们安排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我们的成年变得更没有意义。
    《娱乐至死》是一本我喜欢的书,并推荐给了很多身边的朋友,其中着力推荐的是依然奋战在电视制作第一线的朋友。这本鼓点密集的书,在节奏上让我想起查利·安东尼的《倒数·打断鼓棍》。真的可以用紧锣密鼓这样的形容词来概括,这让我选择了做标题。而对于"死鬼"一词,我的看法是我们都无法避免要被一种史无前例的传递方式恶搞致死,并且成为失去前后语境的孤魂野鬼。图像对文字的冲击力有多大,在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就有体现。买书前,我说,这本书好像不错,人答,封皮不好看。看的过程中我说,这本书有点意思,答,不喜欢封皮。推荐的时候我说,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答,封皮真的不好看。回答我的都是同一个人……
    
另:
    自我检讨一下,最近读书偏向于轻松快乐,导致尺寸过大的书就一直不想翻。但是这个很可能也犯了外貌决定论的毛病,因此我决定痛改前非。我宣布,开读《万有引力之虹》,在我再读五本书之后……

再另一下:
   第一次在豆瓣遭遇文章审核,感觉很奇妙。在这里会不会呢?我点发送试试!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婚礼和割礼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0-2-28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费加罗的婚礼》最出名的部分,估计不是原著作者,而是莫扎特为它写的歌剧。其间的意思大约是劳动人民绞尽脑汁,使妄图通过赠送婚房来占有新娘初夜权的剥削阶级出了大丑。剧情很河蟹,一方面站在高度的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有力地驳斥了房价中部分不合理的地方,会影响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奇谈怪论,另一方面证明了剥削阶级自古就有着非常愚蠢的智力,也就是说,剥削阶级从来不是依靠大脑来成为剥削阶级的,而是通过其他手段,比如富二代,在过去这叫贵族。
    割礼是个很敏感的词,其中的起源基本不可考。因为没人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它的最大生理价值,是直接控制了各种"成年"传染病的传播,在一个男孩成长为男人的一瞬间,变得能够尽可能多的抵御来自成年的危害。
    既然《费加罗的婚礼》最出名的并非原作,而是歌剧,那原作中适合用文字表示的地方就不多,还好,有一句话,是"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因为午睡过多,我才在这做些无意义的事。偶然看到胡玫导演的一个专访,其中谈到有关《孔子》在网络上遭到"扭曲"的问题,胡导认为,这是"背后有推手"。嗯,这个说法让我同时见到了两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礼仪。胡导的言下之意,这个"推手"肯定是别有用心的,再推导一步,就是凡是反对《孔子》电影的,就是反对"孔子"。电影上映以来,胡导一直是这个意思,因为据胡导讲,拍摄这个电影的一个初衷,就是要赶在日本人之前拍,由中国人来解释孔子。姑且不论哪部作品能够真的代表孔子,拍了"孔子"是不是就能把"孔子"给申了非遗,因为不喜欢一个电影,好了说是当了不明真相的群众,坏了说就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这样的帽子实在有点吓人。如果有这样的棒子握在手中,是不是赞美电影《孔子》就变得没有意义?我很替那些真的喜欢《孔子》电影的人鸣不平。本来是文青,不小心变成五毛,虽然笔画少了,可是皱纹得多多少啊!这样的打击实在够大。
     另外,我觉得这也证明了如何能够在文化界闯出些名堂的办法,是句老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当作品遇到批评,即使在孔庙住上个十天半月,接了多少地气,也不是说什么糟粕都继承。譬如虚怀若谷这些儒老梆子不要也罢。用尽各种方式,锤炼各种武器捍卫自己的尊严,不择手段地给敌人盖上可杀又可辱的帽子,这样才是一个成功艺术家应该坚持的浩然之气。拒绝批评,即使顾左右而言他,斗志昂扬,即使被揭虚报票房,我认为这是比割礼更具有生理学价值的贡献。有了这样的心态,别说不会受到别人的精神污染,什么传染疾病一概免疫,即使纳威人来了也没戏。除了孔子的学说以外,这不能不说也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总结一下,我认为这样的可贵品质,非常符合今天看到一位神人的微博:二十五的衣服,穿出来二百五的劲头。不是每个人都当得好二百五的。看看《费加罗的婚礼》从1786年首演,被人膜拜了那么多年,才流传下来的可怜的几个字,"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再看看去年一年中国电影就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脍炙人口的台词,我真的觉得中国电影继续在世界电影之林一枝独秀。不要迷恋二百五,二百五只是个传说。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等云到》,唯记忆满目从容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0-2-28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作者: (日)野上照代
译者: 吴菲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很纳闷为什么是这样。从书的包袱皮开始,黑泽明就像片云彩围绕在四周。等云到,难道是等着黑泽明这片云到?我想,用仰视黑泽明的心态走近这本书的人,一定要说,这片云彩不下雨。
    五十年代的日本,正在品尝战后经济打击的滋味,用米国大叔道尔的话说,正在"拥抱战败"。大东亚共荣圈活该崩殂,日本人正在做着什么?那时他们不知道,没过几年,他们就赶上了又一拨经济景气。从这个角度讲,印证了长不长命跟人品好坏基本呈负相关关系的历史经验。
    上面说的,是为了给下面说的背书。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我理解这话的根本意义在于,这是一个平凡的时代,一个只有你自己当回事的时代。在《等云到》里,这个尤其明显。日本战后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肯定不是一个太平盛世,但是在作者的回忆中,这似乎不是一个非常痛苦的疙瘩。相反,其中充满了如同麦乳精一样粘糊、甜腻的味道。看着作者的书写,恍惚间看到了那些青春不在的人们,说着黑土地,说着小山村,说着村里的姑娘叫小芳。作者叫野上照代,日本,女的,可是跟上山下乡凡此种种从头收拾旧山河的人,没什么不同。
    比如说,作者说在黑泽明赴苏联寒天苦地里拍摄《德尔苏·乌扎拉》,期间历经了很多波折,困苦,其中有物质上的匮乏,和精神上的迥异。但作为一个已经远离那个时代的读者来说,这样重量的冲击并不具有什么杀伤力。毕竟我们已经身处在可以点播"灾难瞬间"的时代,一个可以把海地房倒屋塌的景象切实印在每一张报纸的时代,对于苦难本身早就练就了足够的免疫力。我敢说,对于他人苦难的承受度,在这几十年的倍增速度,绝对超过青霉素剂量的增加。
    所以,那个坐在湛蓝天空下,懒洋洋等待一片本应出现的云的摄制组,对于当下不可能有更多的励志作用。《英雄》剧组都可以"克服巨大困难",甚至值得用《缘起》做标题制作纪录片以记录那个特别"英雄"的岁月,一个等云到的从影经历是不是太轻描淡写了?
    按照这样说下去,牢骚又要冒出来了,我说正题。《等云到》的重量其实不轻。在《德尔苏·乌扎拉》的拍摄记述之后,作者实现了大穿越。当时的人,即使在前文中戏份不多,但其后每个人不可避免的走上了自己道路。这有点像小虎队上春晚,上之前扭扭捏捏,理由是"有各自的发展方向"。以前我是质疑的,什么方向?霹雳虎已经发展的离婚了,再发展一次?要学《六人行》的罗斯吗?乖乖虎演戏、唱歌都已走到瓶颈,已经基本看不到突破的机会,要再向杂技这一有前途的职业发展吗?对,还有小帅虎,是不是要发展到不仅娱乐圈找不到人,更要彻底人间蒸发呢?我在春节前看完《等云到》,忽然明白了他们各自发展的是什么,是自己的生活。就像野上照代的那几位苏联朋友一样,基本都没有更美好的未来,有的卷进政治漩涡,有的无法抵抗疾病的侵扰,一一离开了人世。如果作者写书的时间更晚一些,注定会有更多的唏嘘感慨,毕竟人不能在这个问题上战胜上帝。
    但是,这些因为某一部电影紧密团结在黑泽明周围的人们,在黑泽明离开他们的生活后,无可厚非地继续着自己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某个不可名状的方向,无法用好或坏来衡量。就像作者在每一个章节最后一行,总会写下一句脱离电影的话,像是"那时的武满先生显得那么开心。或许,他心里却是悲哀的。"这样的话是不以电影,更不是以黑泽明来评判。唯一的标尺是时间。其中的苦乐是旁人无法言说的。作者用极为从容的心态,拾起了自己人生片段中的起落,是非。我猜这个心态术语应该叫"dan ding"。
    如果是为了看黑泽明,我认为这本书肯定不合格。因为作者是拿着自己的那把时间标尺,丈量着曾经出现过的人们。碰巧,在作者那些值得刻上符号的位置上,黑泽明也在场。尺子是用时间来抛光的,放得越久,越是光可鉴人。野上照代女士没有揭秘某部电影的制作秘闻,而是给人看了一眼属于她自己的这把尺子。尺子没有主角,要有,也是满目的从容,可以包容"非我"的从容。曾经出现的困难,不过是"从容"的配角。
    作者虽以黑泽明做线索,众多日本电影人做段落,但其实还是以一种她自身带有的气质,一个积极的人的回忆来谋篇布局。如果当成一本日本电影秘史来读,未免小瞧了本书的受众范围。她说的不是事,因为没有什么高潮结尾。全书的基调一直在一个琴键上弹奏,不高不低。
    《等云到》的名字来由,说是黑泽明等待天气拍摄电影的认真态度,不如说是要等到千帆过尽,这本书才能写出来。唯有回忆满目从容。你的尺子上,会从容地刻上属于谁的一个短横?你又会是我的哪一点墨迹?让时间走得更远,才能知道。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汉字书法之美》: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0-2-17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蒋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
    这话是孙过庭说的,他死了一千三百多年。作为一个唐代的书法家,他的字究竟好坏与否,有过很大的争议。同是唐朝的窦暨说,他那两把刷子也就是"闾阎之风, 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说好的人有宋代的米芾,说他"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把一个人写中国字跟二王挂上钩,实在是大大的赞誉。
    以前看过一些有关中国书法历史的书,对孙过庭这人印象实在是太浅。如果从书法角度来说,书法史的作者往往会嫌讲二王本身的篇幅还不够诉说敬仰之情。如果从 故事角度来漫谈,孙过庭本身即使有争议,距离赵孟頫这样身为大汉皇族,却依附于蛮夷统治,甚至还把这丢脸的官做得很大,这样的戏剧性要小很多。
    但是在《汉字书法之美》中涉及的孙过庭段落却让我很留心,这与作者的立意有关。而孙过庭尽管字上有争议,但是他对书法理论的贡献还是有目共睹的。题为"书 法之美",自然要和美学挂钩很多。这也是本书在阅读感受上,与书法史一类书籍最大的不同。在唯物主义书法史上(我这样称之……),有着巨大成就的书法家及 其作品占有的分量很重。比如耳熟能详的张旭、二王、颜真卿等等。叙述这些人的时候,作品都会列在左右,并且评述字的间架结构之异同。经过这样的训练,即使 如我般写不利落毛笔字的人,也能非常迅速的在字帖中分辨不同的写作者。并且,能够从这样的"分辨"过程中获得相当的成就感,认为自己距离书法并不遥远。
    可我经常会怀疑,有人喜欢颜体,有人喜欢赵体,可是这"喜欢"二字又是从何而来呢?近日在星空卫视中经常看到大段的广告,就是发短信设计签名类的。一手漂 亮的签名可以在一个短信的往复间就能获得,真是个省力的事情。可是,这"漂亮"又是怎样来分辨呢?
    中国字本身具有两种特性,一是功能性,就是能够传递思想,二是审美性,就是能让人看着好看、舒坦。《汉字书法之美》的作者蒋勋,把重心依照书名,倾向于了 审美性。而这样的审美性,必须要放在上下文中,心境际遇中,才有妥帖的缘由。
    比如书中对苏轼《寒食帖》的讲解,就很容易让人看得血脉贲张,对徐渭《草书诗轴》的评点则让人看到作者力图与古人写字时心境相同的努力。自然,书中也有些老 段子,比如颜真卿《祭侄文稿》里的字字血泪,虽然耳熟能详,但是作者凝聚其间的感同身受还是可以读起来阵阵头皮发麻。这里不得不说,作者的煽情功夫很是了 得。记得以前看这类书,往往是书看到一半,就开始铺纸练字,急吼吼的要成为书法家。但是这次看本书,却是看得非常起劲,不忍释卷。即使通读之后,涌动起来 的烧包脾气,也是指向于欣赏更多的作品。我想,这就是本书的一个特点,把汉字当成一幅画,而不是身份的象征。画是让人看的,象征是让人来嫉妒的。
    顺着作者这条围绕审美情趣走下来的路,关于文人画的兴起,诗画同源的解释就变得顺理成章。到了书的后半,甚至作者还解释了一下为啥《肚痛帖》这样内容绝对 等不了大雅之堂的东西,成了稀释珍品。作者在把汉字书法的美,推向一个极致。这个极致是与当下功能性占主导地位的观念大相径庭的。
    黄庭坚曾经评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如果把这一观点放在书法之上,那么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米芾一篇写纤夫吵架的破事通过《吴江舟中诗》的帖子变成稀世珍 宝。因为在书写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字都是源自书者内心,每一处飞白都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才是字字有出处的最好表达。卫夫人说写"一"这一横,就 是千里阵云。每个人看到地平线不尽相同,云更是从未雷同过。汉字书法之所以能和艺术挂上钩,一定就是它能够超越文字本身的功能特性,赋予每一个相同字的背 后面目各异,境遇迥异的书写者一个成为永恒的机遇。时光飞速流逝,王羲之《兰亭序》中的21个姿态各异的"之"字,就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对抗着时间。
    作者蒋勋尽心尽力写就的本书,肯定不是我这样的书法门外汉能够评点的,但也帮我答疑解惑了。一、"喜欢"某种字体,其实喜欢的不是结构,而是字背后隐隐透 射出的心态。二、用短信求解"漂亮"的签名,注定是要用在没有上下文的环境中。失去了情绪的表达,没有任何文字本身是美妙的。所以,这样的"漂亮"根本是缘木求 鱼。
    在《汉字书法之美》的最后,不知是作者有趣,还是编者有心,留下了两页九宫格供读者留言。这倒让我想到,当下的中国书法,已经完全失去了功能性,仅剩下一 点"有闲"之人在灯下独自把玩了。忙着上学、上班、上床的人们,又还能有多少时间去玩味这样的美呢?作者说"不把书法美学局限在狭隘的"书法家"圈子来看 待,清代的陈老莲、金农、郑板桥都已经开始思考。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也许更应该是迫切的课题。"在我看来,连留下的这两纸九宫格都未必人人都能有时间 填满,更遑论当成课题。用徐渭的话说,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不到如此地步,又有多少人有心来思考一下。即使思考,孙过庭的预言也成现实,"通会之际,人书俱 老"。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我们台湾这些年》,平行宇宙中的死小孩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0-2-10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廖信忠 著
重庆出版社
    玩过D&D的童鞋都知道,在D&D的世界里,一切能够导致事情不同走向的选择,其实不存在于魔幻情节中,而是存在于骰子中。因为作为城主,他为了省事,一定会将不同的道路选择指向一个相同的方向,这样他就能少画几张地图……只有掷骰子的结果城主不能无视,他必须认真对待,和英雄玩家斗智斗勇。对于没玩过D&D的童鞋来说,我刚才说了等于没说。
     在D&D中,骰子的个数非常惊人,从四面骰会层层递进到二十面骰(已经接近圆球了)。不同的武器、防具以及魔法,都会导致不同的骰子组合。这个比 麻将中两个六面骰掷出的可能性会多出很多,同时其决定意义也比从第几张牌上开始抓意义大很多。在玩D&D的时候,不免很多英雄玩家都会想,真可 惜,如果我掷出的是XX,就能秒杀了XX……那么有没有这种"如果"呢?
     米国一个宇宙学家分析,这种如果不仅存在,还能分门别类。我写出分类不代表我明白分类的意义,只是列举了一下几种可能。用我能明白的话说,就是二十面骰在 空中翻滚的时候,就出现了二十个平行宇宙,我们最终看到的只是一个结果,另外十九个宇宙都自生自灭去了(因此即使攻击无效,我们也能够安慰自己,在另一个 世界里,我成功地践踏了城主的尊严!)。貌似众多的科幻作品都很痴迷于此,比如说《Fringe 危机边缘》里说,存在一个平行宇宙,因为一个细小的变化,就导致两个相同的世界有了很大的不同。举里面的实例来说,在我们的世界中,双塔不在人间了,可是 在另一个世界中,双塔不但存在,还被刷了簇新的颜色。不过两个世界还是有关联的。911恐怖袭击还是发生了,只是毁掉的是帝国大厦。
     说着这个事情很玄乎,其实并不是,好像我们可以隔海观看到一个平行宇宙。前几日读了《我们台湾这些年》,这书的大标题很大,很有历史感,几十年时间都装了 进去。副标题很亲,一封台湾青年写给大陆朋友的信,又是朋友又是信。总体来说,我是非常赞成这本书能够在我们这里露面的。通过读这样的一本书,让我明白了 一个道理,那就是台湾人民真的是和俺们心连心,血浓于血,还都是A型血啊!1977年出生的作者从台湾小民生活,一路写到如今。既然是一个台湾青年,不是 什么热血青年,那么他所能看到的台湾,必定是一个跟我们这些升斗小民很接近的视角,一个草民的视角。如果不是作者用这样匍匐前进的角度,我几乎都忘记了很 多曾经造成万人空巷的民间娱乐内容。众多琼瑶剧的热播,四大天王的火爆,最刺激的当属小虎队的风靡。书中作者甚至盼望着小虎队能够重新站到一起唱个歌,这 个愿望充分说明春晚导演的与民同乐心态,台湾青年没实现的愿望,被大陆中年成功实现。
     当然,相同的电视剧并不能足以说明A型血不互相排斥,因为《越狱》和《迷失》就让中国观众和米国观众有很多可聊的话题,难道说明我们和美帝同血型?当然不 是。《我们台湾这些年》中让我感觉最为亲切的,是草民眼中看到的风云际会,说的这么隐晦也是没办法。在书中,有关国民党对台湾从七十年代的党禁报禁,再到 八十年代起不断出现的群体性事件,虽然作者都未能有第一当事人的角度,但是其揣测与猜度的角度,却是与所有中国人都一致的。我在看的时候,经常会想,这个 猜测不仅合理,简直就是如我所想。
     面对如出一辙的社会环境,产生如出一辙的看待方式,这还不能说明我们与台湾青年血脉相通吗?看着台湾青年对待师长的态度,台湾少年在师长面前邀功买宠的心 态,都与我们无任何差别。即使作者反复带着撒娇的心态写下的自嘲的话"还不都是死小孩!",也与北平城中有着对应的语句"就是一小屁孩儿!"。
     这是我从书中感受到的熟悉与亲切。至于说陌生的东西,当推阿扁之流。看了书才知道台湾为什么会有些B型血的民众,阿扁啊,秀莲啊,包括马英九,都是很有些 出处的。怎么看待血型与自己不同的人,可谓是现在两岸最大的不同。倒是不能说谁对谁错,我好奇的是这样的差别从何而来。要说传统文化不同,那万万不可能。 台湾尊孔,我们也有呼唤和谐的孔子。看书里作者的老师对待蒋公,即使过去数年依然黯然泪下的态度,也是为我们所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种后遗症。
     如此相近的土壤,却长着不同的植物,大自然的奇妙真是匪夷所思。难道只是某人一念之差,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转方向?还是有什么潜流一直被我们视而不见?究 竟是一个人的思考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所有人的思考?或者从更为广阔的历史角度说,当下轰轰烈烈的现代史,都会被悠长的古代史所取代。在我们学习历 史的时候,古代史的跨度总是数百年上千年,而当代历史则在数十年的所谓成就上沾沾自喜。在用数据说话,用以证明自古就成为既定事实的某些事情时,我们可曾 想过,现在的不同也不过是一场过眼云烟?
     霍金在对平行宇宙中互相打架的问题上,用了另一个方式来解释。他说,时间犹如一棵大树,各个时空如树的枝干.你处在A枝,回到A枝发源的地方切断了A枝, 那么历史的枝桠会伸展成B枝,即一个平行的时空,而你改变历史之后回到的仍是A枝尽头,继续你的世界。这样的说法说明,我们其实无法去改变历史,即使在某 个关键点切入。最终我们还是会回到自己的世界,继续前行。至于说谁是歧路谁是正路,可能压根就没有这样的划分方法。对于树来说,所有枝条最终都是朝向阳 光。
     《我们台湾这些年》里没有能够解释出之所以台湾这些年和我们这些年不同的原因何在,这是我对这本书不满意的地方。当然,这也许根本不是台湾青年考虑的问 题。这更说明他只是另一个平行宇宙中的死小孩,对这个宇宙中的小屁孩没有任何帮助。




转一下平行宇宙的四种分类:
     在2003年的科学人杂志里,有一篇由美国宇宙学家Max Tegmark写的关于平行宇宙的专文,在文中他将平行宇宙分成四类:
  第一类:这类的宇宙和我们宇宙的物理常数相同,但是粒子的排列法不同,同时这类的宇宙也可视为 存在于已知的宇宙(可观测宇宙)之外的地方。
  第二类:这类的宇宙的物理定律大致和我们宇宙相同,但是基本物理常数不同。
  第三类:根据量子理论,一件事件发生之后可以产生不同的后果,而所有可能的后果都会形成一个宇 宙,而此类宇宙可归属于第一类或第二类的平行宇宙,因为这类宇宙所遵守的基本物理定律依然和我们所认知的宇宙相同(以上「一颗球落入时光隧道,回到了过去 撞上了自己因而使得自己无法进入时光隧道」诡论的平行宇宙解决办法属于此种)。
  第四类:这类的宇宙最基础的物理定律不同于我们宇宙,而基本上到第四类为止,就可以解释所有可 能存在(也就是可想象得到的)的宇宙,一般而言这些宇宙的物理定律可以用M理论构造出来。


    顺便说一下,日前听到一个锥心的话。说我在这里话多,就说明在生活中话少了。在另一个平行宇宙中,肯定有一个话多字少的我,在弥补我的缺憾吧。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丰臣秀吉》,脏肚脐者得天下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0-2-10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山冈庄八 著
重庆出版社
     看这本书好像为了还账。
     数……十年前,《霸王の大陆》登陆任天堂红白机,籍此将所有三国类游戏推向同龄人。再后来,三国后面的关键词在同龄人中不是罗贯中,而是光荣。光荣公司的 另一个著名系列游戏就是《太阁立志传》。把历史故事变得亦真亦假几乎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恶习。虽然城市里没有了茶馆,德云社更还没有诞生,但是经过我国曲 艺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把老段子丢失干净的政绩已经颇见成效。拥有强烈历史感的原因不是听评书,竟然是把历史人物数字化。比如说诸葛孔明的智力值就是所有人 物中唯一的满分一百。
     说来荒谬的历史感建立,其实也有其必然性。丰臣秀吉的低微出身,最终达到的显赫地位,使得围绕在他生前死后的故事都在日本历史上很有挖坑的乐趣。在我看 来,作者山冈庄八的挖坑功力有多高我不敢妄言,但是他自身获得的乐趣必定大大的有。
     就像如果通过电子游戏了解三国历史,吕布在高武功的武将当中忠诚度是最低的,基本上策反个几回就必定能够拿下,用数值来体现性格能够非常直观。而山冈庄八 为了将丰臣秀吉的特点突出,也用了最为直接的办法。这个丰臣秀吉必定不是所谓历史共有的那个秀吉,绝对是作者心目中的秀吉。
     这个秀吉,是个盘着腿,拉开腹部的衣衫,凝视着微微起伏的肚子,咬牙也下不去手的日本男人。要说是什么阻拦了他切腹自杀?当然不是伟大的历史责任感,而是 围绕在他肚脐眼周围的黑泥。他的老婆宁宁,通过嘲笑其脏肚脐的办法,将秀吉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样的处理方法在全书中随处可见。好像玩笑一样的笔墨,将丰臣秀吉一生数十年的历程描述出来。其中的详略选择颇具代表性。在重大战役及正面描写上,山冈庄 八明显绕道而行。也许是考虑到日本读者本身对日本历史的熟悉,因此作者努力追求人有我无、人无我有的境界,在正史中不见的部分肆意发挥。作为深懂中心思想 重要性的老牌作家,山冈庄八将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指向了他心目中突出得已到单一地步的秀吉性格。作者试图建立一个几乎可以抛弃具体事实,而单独活灵活现的历 史人物。因为具体事实很明显是作者编的,就像秀吉和老婆有关脏肚脐的对话一样。
     考虑到丰臣秀吉出身的草根性,我不得不怀疑在句式上,山岗庄八都在向脏肚脐靠拢。习惯了绕着圈说话,习惯了看绕着圈的话,再来看山岗庄八的句子有种呼吸急 促的感觉。一律的短句,一律的白话,再加上一再出现的祈使句,让我怀疑拍马回到了二十年前,大抵在二十年前自己才有勇气用如此方法张贴日有所思。如果要找 个例句来说明,我认为本书的阅读感觉很像是:"好大的风啊!吹啊吹着他有力的大手!"我不喜欢这样的句子。
     我这样说倒不是指责作者,或者是自我标榜,只是想突出表现一下我的钦佩。要知道,山冈庄八锻造的这个丰臣秀吉,可是再版了五十余载啊!这个年头可比改革开 放还长,并且大有坚持一百年不动摇的趋势!我认为不管是长句短句,卖的出去可以算是硬道理了!
     在无法考证的地方发挥,在有历史考证的地方规避,全心全意去塑造心目中的人物,并且通过简单易懂的手段,迅速使其成为更多人心目中的人物,非常适于销售和 传播的方式,让我不得不怀疑自己看这本书开始时的定位是不是错的。
     我是本着还账的心态,来了解日本战国历史的。我没有在二十年前通过电子游戏获得的快感,如今从山冈庄八的小说上得到了神似的感觉。感觉还在,快乐不在,所 以说神似。快乐不在的原因是阅读和电游的带入感不同,所以相似的虚拟并不让人快乐。
     在书的下册中,作者忍不住跳出来讲解的自己观点的次数越来越多。既然都是演绎,这种感觉好象是玩电游途中频繁遭遇强迫存储进度,不可避免地产生游离感,非 常不适合继续存在在虚拟时空中。如果支持山冈庄八的日本读者,与支持当年光荣《太阁立志传》的玩家实际上同一拨人,那我只能说日本作家太幸福了。否则的 话,我很是纳闷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容忍作者的伪历史写作方式。已经在几角旮旯随意铺张了,就不要回头再补充:这都是有据可查的。
     我认为这不是一本有关历史的书籍,因为尽管名称用的历史人物,但是作者实际似乎并不关心主人公的命运,只是在自己熟悉的部分中遣词造句。但是这肯定是一本 能够拥有很多读者的书籍。其通俗的叙述方式,类似励志小书一样的鼓励心态,再加上一个在本土家喻户晓的人物,都非常适合本书的流传。作者也没有用什么居高 临下的姿态来评判古人,而是像丰臣秀吉一样,保持草根的姿态从始至终。草根的丰臣秀吉,思想上没什么条条框框,不象日本社会中上层那样对中华文化奉若神 明,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的想法。《丰臣秀吉》也没给自己什么条条框框,所以才成为日本多年畅销书的吧。由此说来,脏肚脐者一直能够的天下。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无可救药的歇斯底里和一派的天真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0-1-23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我被OUT不是一天两天了。以为能够当成永恒经典的歌曲,其实早就被年轻人抛到脑后了,除非借助外力。这倒不是我的出生年代有多尴尬,而是所有人都避免不了的。除非恰巧,只是恰巧,你喜闻乐见的歌曲被标榜为某种颜色,否则它们就被默认为黑歌或者蓝歌。倒霉的是这些颜色都不值得被记住。
    我在生活和工作中,电脑功能被用的最多的是文字处理。如果说有一种软件被用的最纯熟,应该就是word。既然是工作内容,那么word做出来的东西就不能孤芳自赏,藏在自己的电脑里等待发酵,所以一定要用邮箱传送出去。总之,文字处理和邮件传输是我对电脑最为依赖的部分。
    前段时间有关Google的事情传来,我看到存在泾渭分明的两派人马在不同的地方战斗。他们都不是一个人。我对国际大势不大明白,甚至在这次海地遭遇地震之前,只在美剧里听说过海地这个地方。是不是很OUT?因此在Google的问题上,我看着也不过是一个按钮的事。一直在浏览器上安装了这个工具栏。之所以没用百度,只是因为每次打开百度的搜索,眼前总是红蓝相间,大片大片的色彩,不知怎么的不喜欢这么刺激的颜色,好像在看着张国师的作品,用色彩就透出一股子狠劲。
    在厮杀的两队人中,我无意中发现了一种说法,说Google搜索技术很优秀,Gmail使用非常方便。我有点不屑。虽然也听身边的朋友说过,Gmail很好用,但是哥也是用过电邮的人,这么个东西还能看出技术水平?传说吧!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好帮助我这个技术盲,在按钮问题上更加客观,我决定用一用Gmail。注册,确认……然后,我有点吃惊。原来所谓的技术先进是这个意思!我把我吃惊的地方列一下。
    首先,Gmail可以收取其他邮箱的电子邮件。也就是说,我可以通过这个邮箱,将所有狡兔三窟的邮箱都一览无遗,而且在回信中依然保持不同的邮箱地址。从此告别了换邮箱还要挨个通知的麻烦状态。针对不同邮箱收取下来的分类问题,Gmail可以使用插件来分类。这样就可以更为清楚地区分不同的信件来源了。作为屏幕下方标出的现在邮箱容量七千多M,我倒反而无视。因为我就默认它无限大了。很多邮件服务商,都提供一个大到毫无意义的空间给我。
    第二,在Gmail中收到有关文档和表格的附件,可以支持直接在Google文档中打开。由此我进入了Google文档的页面。文档和信箱是同一个注册身份,我不需要再重新注册。使用在线文档为什么要注册?因为我可以在这里与他人分享和协作,来制作包括PPT等各种办公文档。同时,文档还可以设置不同的文件夹,以保存不同的分类。像我这样极端不专注的人,分类是必需的。最后,制作的文档可以直接用Gmail发送出去。另外,Gmail可以直接导入Outlook的联系人。我想要是搭配上支持Gmail的手机,那我就摆脱买一个手机就要重新输入联系人的苦恼。
    第三,在Gmail中,可以直接跨越到Google日历,借以安排自己的催命鬼都什么时候出现。我原来使用Outlook中的日历。最为奇妙的是,它竟然可以导入朋友的日历。尽管我还没有朋友跟我分享他的催命鬼,但是我想这一功能其实暗示了我,人人都有催命鬼,人人都爱来脱稿……心里舒服多了!
    第四,在Google中,有阅读器的链接。Google reader并不是不可替代的。因为我以前用Outlook中的RSS订阅功能,基本类似。但是reader有些小设置比较独特。例如"喜欢"和"共享"按钮。可以让人找到更多的同好。我一直认为无论是网络还是传统媒体,都存在深阅读和浅阅读两种状态。多数报纸的阅读方式为浅阅读,而出版间隔越长的东西,阅读起来就更接近深度阅读。我倒不是说文章字数的多寡,而是指写作者所花时间的长短。三大牛X门户中的文字都属于浅阅读,也就是说他们的作者用一个小时时间创作出的作品,我们理应用少于一分钟的时间来阅读。曾经我很迷茫,因为每个人都有深阅读的需求。究竟在网络信息洪水面前,能不能足够快速的摒弃污水,很成问题。RSS的出现给了我希望。说自己OUT了也有这个原因。因为我自1996年上网,都十几个年头过去了,才知道在网上获取信息,不是只能在门户,还有很多作者花了很多时间,创作了很多值得我去看的内容,只是散落在网络各处而已。RSS可以快速的实现这样的收集工作。而Google reader不仅能实现这样的基本诉求,还能在阅读的那一刻,知道自己究竟属于多数网民,还是那些不知身份的少数。
    第五,综合上面的内容,我基本推断出Google的技术好究竟好在哪里。至少它把微软早很多年灌输给我的工作方式彻底改变了。现在我可以随时打开浏览器,我默认主页就是催命鬼的日历。然后看看今天的邮件,再去文档中继续昨天的工作。一不留神,写完了。OK,Gmail把它发送出去。然后,咖啡、茶,以及Google reader在等着我。对于一个不玩网游的人来说,做完这些事情关上电脑是没什么遗憾的。而所有事情都在同一组页面下完成。我从未离开,就像我从未到来一样。
    能够在几天内改变多年的习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的不成熟,我那不可救药的天真。我用近乎歇斯底里的方式,昼夜把玩以上功能。以一天阅读上百条RSS的速度,不断点击着"喜欢",不断的寻找相同的爱好以及反对的声音。现在我认为我可以不再像蚂蚁搬家一样,不断把这台电脑中的文件复制到另一台,因为我没有了电脑崩溃的隐忧,哥都"云"了,一切都在网上!同时,我也不用悄悄去找注册码,并且为电脑速度不够快,不能完美运行Office而苦恼。因为它有太多的功能我用不到,而Google的这些功能都免费。
    天真就是不成熟。当我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喜欢说一句话,"你们学习好坏跟我有什么关系,学的好又不给我发奖金"。那时我小,我喜欢当老师。因为老师的话说明,老师这个工作是没有衡量标准的。学生的目的是把学习搞好,老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学生的衡量标准是分数,老师的工作标准,是没有。但是现在我知道我想的简单了。至少老师的身份是要衡量的,比如说是不是民办。
    我改变习惯是因为有一种好奇的推动力。但是并不是说使用Google这堆功能真的能高枕无忧。因为事实证明Google文档经常会失去和Gmail的联系,"页面被重置"。我是技术盲,我不知道重置的究竟是什么,只知道如果有一天Google文档根本进不去了,被重置的就是我的工作,我的无数个日夜。现在我很担心,我的文档是不是能够陪我走到并不远的未来。
    可是用另一个角度想,我忽然明白这种危险所带来的好处了。还说小时候,那时候操场尽头的墙上书写着几个大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如果一件东西让你一点也不紧张,那它万万不是个好东西。虽然这是给小学生提出的要求,但是我们不都是"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赞成者吗?尽管我们不是儿童,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儿童的高标准要求自己。我们应该自立更生,勤劳勇敢。我们应该自己动手,去逐条备份电脑中的内容,并且对一切让自己更懒惰的新技术持批判态度。我们应该勤劳勇敢,在门户网站的万紫千红中挑三拣四,并以最长时间看到最少内容为荣,因为那样辛苦得来的东西会让我们更加珍惜,有更多的时间反刍。
    我不知道妈妈审查团的成员是如何遴选的,但是我可以认真负责地说自己不合格。不仅是因为性别,即使如"很多网友"期待的那样,出现"爸爸审查团"、"爷爷审查团"。因为我确实忙于自己规避不健康的东西,并为脑子中时常冒出的不儿童的想法为耻。我确实没有时间去帮助别人把关。投资神仙巴菲特说,长期看我们都死了。我觉得从长期看,我们都是儿童。我们总会变得更成熟,换句话说,我们永远不在最成熟的巅峰,所以我们要看清形势,明白自己永远不会长大,永远需要照顾。妈妈审查团的人,显然已经足够成熟,哪怕不是巅峰,也是比山腰更靠上的位置。她们任重而道远,她们披荆而斩棘,她们出淤泥而不染。
    我不是一个G粉,更不会为它这么一个商业公司而粉身碎骨。说来说去无非是我自己利益的那么一点点担忧而已。从根上说,我这个想法很不儿童。因为儿童是要无私帮助别的小盆友的,是要拾金不昧的,而且是不要见义勇为的。最喜欢这一点,只要我们都是小盆友,怎会有人被谴责?
    OUT了就改不回来,别的颜色确实记得不清,跟自己有关的才印象深刻。标题是句郑智化老爷爷的歌词,后面半句似乎是"可疑的美丽包装着一个嫉妒的女人"。我改,这种不儿童的歌我一定要忘记。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羞耻》:人生很长,人生是屎,人生并不长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0-1-10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萨尔曼·拉什迪 著

黄灿然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知道萨尔曼·拉什迪的理由和很多人一样,因为那个《撒旦诗篇》。只是没想到会在《羞耻》里第一次相遇。能够和这个在《羞耻》封面上画成长有沙枣一般模样的中等偏胖的老头相遇,首先要感谢人生很长。人生如果不是那么绵绵无绝期,我肯定不会花时间看一个跟我一样属于东方人的西方人的作品。况且这个作品还有点不主流。主流的是什么?主流就是目标定位准确,目标还恰巧是消费市场大多数的人。当然,我说的这个有点太商业化了。不商业化的说法,就是能拿上台面的东西,一定主流。否则,你拿上来说一个试试?我三俗了你信不信!

    撇开封面上的中等偏旁,略显温和的胖老头不说,这本书看的时候让我如同眼睛里着了火。我觉得这样说比分析书里主人公有多少种象征意味更过瘾。书名本身就是全文的核心,一个不知羞耻的世界里,诞生一个过分拥有羞耻天赋的人,最终的结果一定不是改变世界。最后世界崩塌了,不过是用又一个不知羞耻的世界代替。尽管这个新世界还未绽放,但是用不知羞耻的手段实现目的,结局是否光明就很让人怀疑。

    人生很长,所以目睹了这个拥有羞耻天赋的人,最终化身白豹,绝尘而去。在没有羞耻的世界保持一口气,去当一个看客是很需要体力的。即使看很多客观的评论也是如此。对拉什迪的介绍,往往会着墨于他生于东方,却在西方受教育,然后造成老头人格分裂的过程。公事公办,把他的事说清楚就得反复纠缠于他在西方的角度,看待他东方的家园。

    但是,人生是屎。这话也是他说的。臭不可闻,但是人人都有。拉什迪很纠结于他的身份和视点。可是作为一个中文读者,我也很纠结。因为东方人不认同他的观点,甚至导致霍梅尼在全世界发起追杀令,直接就让这个老头(那时他还没这么老)在东西方同时成为耀眼的明星。同时西方人觉得他的作品非常之神秘,颇符合"双手慢慢张开,呼~"的气氛,所以把他看的跟瑜伽大妈一样有异国情调。我就很纳闷,我是哪方人呢?

    这要说为什么看的时候眼睛像着了火。拉什迪极尽挖苦之能事,把一个伪巴基斯坦说的好像一个惨烈的《查理的巧克力工厂》(其实我一直认为这个电影很惨烈)。我看到的是令我吃惊的想象力。想象力不是来自于白豹女主角,而是在情绪冲动时,这些人物出口成章的骂人话。基本上每句都是一个复杂无比的连环套,最终要落点于一个非常之三俗的比喻上。最后一个恶劣的比喻,好象是狂野飙车偶遇弯道,漂移甩尾其乐无穷,如同超级马力就是为了这个摆脱地心引力的时刻一样。所有七扭八拐的前奏都非常默契地服务于最后的性行为上。每每遇到这样的环节,我就油然而生一股恶心劲,替被骂者委屈。冤家宜解不宜结,何必呢!

    《羞耻》里最羞耻的地方,往往就是所有人都做着口是心非,与信仰大相径庭的事情。这也是拉什迪描绘的世界之所以不知羞耻的原因。同时,也是拉什迪这个西方的东方人咬牙切齿的地方。可是我想,如果不是被背叛的信仰存在,谁又能给拉什迪如此恣意的想象呢?谁又能让拉什迪能够在辗转反侧中实现最恶毒的咒骂呢?对世界万物无所不达的顾及,才能让拉什迪冒出那么多匪夷所思的脏话。即使是羞耻本身,如果没有一个座标,使你坚信美好去作为一个反衬物,又怎能时刻提醒恶心的顽强存在。人生是屎,总是臭的不可思议。

    在我从若干评论中得到的想象中,西方人也是对东方这种万物有灵的观念很是着迷。这让我想起《阿凡达》里的纳威人。詹姆斯·卡梅隆创造的把树根当成手机,用来传递消息的蓝大个儿,无论造型还是口音,都很东方。

    人生并不长,拉什迪还说了。我也觉得人生并不长,因为无论是到达相信有万物之神的东方,还是漂到用推土机干掉大树的西方,这一生似乎都不可能实现。在白驹过隙一般的刹那间,我们拒绝了相信神明,同时我们也拒绝相信科学。在消除迷信的同时,我们还告慰自己康熙真的会私访,寄希望于纪晓岚可以玩弄得了乾隆的智商。我们漂浮在一片没有根基的土地。严格地说,是我漂浮,因为我没有科学地考察其他人,得不到"网友纷纷表示支持"的结论。

    我觉得,在东方和西方都站不上队的时候,需要想想办法,如何在人生的长短之间,找到一种力量。哪怕真的是屎,也得有点斑斓色彩,即使是因为上火!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2010,UP!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10-1-3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2009大张旗鼓的过去了,2010你情我愿的到来。一切都是巧妙的组合。
    在2009的倒数第二天,惯例一样的问问自己,在这一年有什么值得记忆的事情,这其中就包括电影。于是,在费了一根烟的长时间思量之后,懊悔地明白,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竟然没有浏览到一部新鲜出炉的,值得伸下大脚趾的电影!无论是谁家的大爷,能看得见的不过是娴熟的中国式手腕,管你什么给他娘的过生日,十年泡脚十月怀胎,都不像是电影,更像是一场营销大舞台,一场有座山雕无杨子荣的大秀。四亿票房,百倍市盈率,万人唾骂,2009很孤单,2009很势利。
    就此作罢,用没有期待,期待着锈色斑斑的2009就这样过去。此时屏幕上,悄悄地闪过一道彩虹,那是迪斯尼屹立百年的白色城堡上空,跳出的烟花。在一个对电影这最后的孤岛失去希望的夜晚,分不清到底是眼睛还是烟花,更寂寞。
    但是,UP了。迪斯尼五分钟就能打捞上一具浮尸,非但没有索要打捞费,反而做起了人工呼吸。不用台词就能述说一生牵手。手段俗套,恰到好处。如MV般的简短节说,没有谁代表死去的老战士声嘶力竭的呼喊,也没有女人独吟生怕别人不知她的心头弯弯绕。最简单的表达,反而比包裹着层层祸心更有看头。
    也许是我错了。因为此二者方向相反。一个是讲个简单的故事,把它讲好,把它讲得能挣钱。另一个是讲个复杂的故事,把它讲的越来越复杂,一直复杂到让你走进电影院。后面的事就简单了,后面就可以让任何人去死,还保证谁看了都不心疼,除了掏钱的人心疼钱包以外。
    肯定是我错了。明明有机会在灰暗的2009年年中就能体会到这股UP的势头,能够正儿八经坐在电影院里来一把行为艺术,偏偏被前半部的复杂所吸引。
    《飞屋环游记》的主角究竟是谁?我认为,真的是那栋小屋。不敢说史上,也能说很牛的钉子户就靠着这间小屋拔离地面,超脱尘世。在那一刻就有着动画版《牵手》的第二次心动。皮克斯焉知,我猜到了后面的房屋起火,因为钉子户总能跟火焰挂钩。不过在起火的霎那,似乎我比老头更心疼那间无知无觉的建筑物。相比起能灌篮,能拉车,能把女儿交给别人养的大活人来说,《UP》是一座开放的城,欢迎任何人进出,不会把观众加导演都逼到抑郁症!
    如果早点看到《UP》,我就应该早点想起不是每个行为,都靠金钱来润滑,好歹给点人味行不行?
    如果早点看到《UP》,我就应该早点想起不是每个动机,都以金钱为终点,好歹给点回味行不行?
    还好,这些都还来得及。现在我可以放心地对自己说,2009年我有最喜欢的电影!我还可以更放心的说,所有人,包括我,2010,一定UP!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傻到用理智解释一切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09-12-27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首先得承认,我被骗了。主要的损失是在数个日夜交割间寻找根本不存在的细节。这个骗子一开始就用这样的话来忽悠我。
我是一个死人。我出生前就已经有着无穷的时间,我死后仍然是无穷的时间!"你很痛苦吗?"我知道活着的人总是极度好奇死后会发生些什么。人们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因为对这些问题太过好奇,以至于跑上战场的尸体当中乱晃,想着能够从生死搏斗而受伤的士兵当中找到一个死而复生的人,心想这个人必定能告诉他另一个世界的秘密。然而帖木尔汗国的士兵们误以为这位追寻者是敌人,拔出弯刀利落地把他劈成两半,而他最后也得出了一个结论,认为在死后的世界里人都会被分成两半。
看了这段话,我的得出结论是,这是一个死人,这本书会告诉我,他怎么变成一个死人,并且还嘲笑着想知道死亡世界的活人。但是,我错了,因为不到一会功夫,我就忘了为什么要继续读下去。
我是一棵树。我原本应该属于这本现已完工了的手抄绘本中的一页,然而很遗憾,一个寒冷的冬夜,运送我的那个鞑靼快骑穿越一座崎岖的高山时,被埋伏的盗贼突袭。他们先是痛打可怜的鞑靼人一顿,然后这群无耻的盗贼将他洗劫一空,强奸并残酷地杀害了他。因此我也无从知晓自己原本究竟属于哪一页。感谢安拉,我,你们见到的这幅可怜的树画,好在不是根据这种企图画出来的。这么说不是害怕如果我是如此被画出来的话,伊斯坦布尔所有的狗都会以为我是一棵真的树,跑来往我身上撒尿,而是因为:我不想成为一棵树本身,而想成为它的意义。
换个话说,我应该找的压根不是谁杀了那个死人,而是应该找到这一切的意义所在。简而言之,这件事的意义所在压根与死亡无关,与细密画无关,与伊斯坦布尔也无关。更别提那个可怜的鞑靼人所经历的悲惨事件了。于是到这里,我不可救药的再次受骗。
我是一枚金币。我交代,我是枚假币。在这最近的七年中,我在伊斯坦布尔被转手了五百六十次,没有一个家庭、商店、市场、市集、清真寺、教堂或者犹太会堂没有进去过。当我四处流浪时,听到过各种与我有关的谣言、传说、谎话,数量之多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人们不停地往我身上安各种名分:我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我是无情的;我是盲目的;甚至连我自己都爱上了钱;很遗憾,这个世界是建立在我之上的;我可以买所有的一切;我是肮脏的、低俗的、下贱的。经历过这么多刺激和纷乱后,有一个卑贱的小偷在黑夜里隔断了受害者的喉咙,把我扔进他的皮包。等他回到自己邪恶的屋子,朝我脸上吐了一口口水,怒骂道:"去死,全都是为了你。"我觉得好伤心,真希望自己马上消失不见。
我也觉得自己好伤心,真希望没有开始写这个骗子的证据。在叙述这些证据时,我发现我不可避免的断章取义,再缝缝补补。也许最好的真相就是全部真相,那么我应该把整本书都端上来。可是那时,别人又会说我是骗子的帮凶。我是不是一个帮凶?是不是取决于掌握了这场阴谋背后的全部意义?刚刚看完《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一上来一连串的银行抢匪窝里斗,就说明了除了幕后主宰,所有都只能堪堪称得上帮凶。因为你不了解全部,或者说你不是全部。
我是一个帮凶吗?如果看到这里,我还以为自己是主宰,那么我就真是傻到被卖还帮忙点钱的地步。金币绝对不是让活人变死,大树前往理想国完型世界的理由。尽管我们总是那么以为,钱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但是似乎在一个更为高级的视角中,大小、远近、轻重都无关紧要。哦,说的好像是理性世界,或者说,我说的是有关信仰。
我是你们的姨夫。他再度举起墨水瓶,狠狠槌下我的脑袋。这一次,就连我心中那不太灵光的部分也明白这不是错误,而很可能是即将结束我生命的疯狂与愤怒。这种状况让我惊恐万分,我开始用尽力气痛苦地高声哀号。如果要画出我的号叫,那它就会是绿绿的颜色。然而我知道,夜晚的黑暗中,在空旷的街道上,没有人听得到它的嘶喊,也没有人看得见它的色彩,我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谁有信仰?没有信仰好像有点孤单。死姨夫在奥斯曼细密画和法兰克肖像画之间颠鸾倒凤,在他的周围想存活不太容易。不过好在,他死在了一个有着五百年历史的蒙古青铜墨水瓶之下。真有文化。听到一个非常之难听的歌,有着一点点意思的歌词。
谁的父亲死了
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
谁的爱人走了
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
是不是我们身边,有关信仰的那么一点点意思,也不过如此了?我们为之悲伤,只求速朽的东西不过如此。王大墨镜新瓶装旧酒的《东邪西毒》,颠来倒去醉生梦死酒,花钱买不来又死乞白赖想要的东西,不过如此吧?砸死姨夫的墨水瓶里,装的是一种颜色:红。
我的名字叫红。我听到了你们要问的问题:身为一种颜色是什么感觉?我听到了两位失明的大师正在争执:颜色不是被知道,而是被感觉。如果我们用手指触摸,它感觉起来会像是铁和黄铜之间的东西。如果我们用手掌紧握,它就会发烫。如果我们品尝它,它就会像腌肉一般厚而细腻。如果我们用嘴唇轻抿,它将会充满我们的嘴。如果我们嗅闻它,它的气味会像马。如果说它闻起来像是一朵花,那它就会像雏菊,而不是红玫瑰。
我是一个读者。骗子是帕慕克,作案工具是《我的名字叫红》。在连续上当若干天后,我无法总结自己的受骗经历,无法抑制分享的冲动,以及依旧语无伦次。它不是一个依靠结构哗众取宠的衣裳架子,也不是一个能用奇特机位所能阐述的气氛,更不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土耳其风情画。如果谁真心实意的说《金瓶梅》是一部宋代风情画,那么他的真诚很值得怀疑。
这是一部需要动员全部力量的书,因为必须把阅读着变成书的一部分,才能让东拼西凑的零件变成一个圆,一旦进入,别想出来。
所花的时间倒还是其次,关键是深深地挫伤了一个小心灵。结构也好,厚度也好,宽度也好,没希望了,一切都不好了,太寒碜人了。
诚心实意的说,狂妄自大的说,真的写不出来。
最后,他还继续骗。最后的一段,他如是说:
我是谢库瑞。我的儿子奥尔罕,傻到用理智解释一切事物。如果在奥尔罕的叙述中,夸张了黑的散漫,加重了我们的生活的困苦,把谢夫盖写得太坏,将我描绘得比实际还要美丽而严厉,请千万别相信他。因为,为了让故事好看并打动人心,没有任何谎言奥尔罕不敢说出口。

"七"乐无穷,尽在新浪新版博客,快来体验啊~~~请点击进入~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我们与我俱无言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09-12-27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放下的时候,已经几乎想不起为什么拿起。

很少看自传类型的东西,但《失焦》有所不同,因为它似乎不是卡帕在描述他为什么要趴下抓拍下《士兵之死》,以及为什么用康泰时相机。我以为,我会因为这两点而喜欢上《失焦》,但是事与愿违,结果不是这样。

确认一下,《失焦》确实不能算是卡帕的自传,因为在《失焦》中,"我"与"我们"是时常颠来倒去,在不该用的时候乱用的两个词。

"我",总是时刻散发着游民气息。这个早晨醒来"现金只剩下5美分"的家伙,很难想像在72个小时内有什么作为。这是我的习惯性想法。例如,高楼伟业总要平地起,瞬间辉煌映衬着竞技场下十年苦练。不用祥云火炬,不用雀巢伫立,中国人总是懂得的道理。况且《XX摄影》或者《摄影XX》上频频亮相的军事题材摄影作品,哪个不是肩抗若干条条星星的专业人才出手的呢?偏偏最拉风的战地摄影作品不是出自台下玉树临风,台上芸芸众生的一个,反而出自一个只会用死皮赖脸泡姑娘,遇到威士忌白兰地就喝上没完没了的卡帕。看来,我需要调整我的看法了。也许身份不重要,想成为什么身份才重要。

"我"的消失,是从"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四天……我练习了大和小,还学会了其他一些有趣的扑克游戏,叫吐在大海、棒球和红狗。到第五天早晨,我输光了所有的钱,但这一次任务没有取消"。卡帕跟着牌友上了飞机,从此起飞了。

"我"的回归,已经是1945年春天的德国了。"一份电报是伦敦会计部的头儿发来的,他说长久以来他一直拒绝为我打扑克赌输的钱报销",战争结束了,那个吊儿郎当的游民又出现了。当然,《失焦》不是给人看游民的,《失焦》是给人看"我们"的。

"我们",是个让我很容易产生敬意的词汇。但是放在卡先生的手里,"我们"变得非常轻而易举。所有战时的思考、冲动、胆怯以及未雨绸缪,都是用"我们"带的头。"我们"一起潜伏,"我们"一起跳伞,"我们"一起和法国、德国的姑娘亲善……总之在炮声隆隆的世界里,我总是和们一起的。唯一被分离,还是个误会。D日登陆诺曼底,卡帕找角度拍照,被水手长当成不敢下船,一脚踹了下去。你看,我是不能和们分开的,一旦分开,就要挨揍的。

"我们"很有分量,至少斯皮尔伯格断然要靠卡帕的"我们"才能重现诺曼底海滩,更进一步的《西西里美丽传说》也有着卡帕摄影作品提供"剃光头游街"的灵感刺激。

"我们"有时也是伤感的。通览全书,卡帕经常把恐惧当成不值一提,或者提也要换个方法絮叨的事情;爱情在卡帕看来,就是西西里、巴黎、伦敦到处偷渡,饭点、咖啡馆、医院处处偷情的劲头。不过还好,这个摄影艺术家不管偷渡还是偷情,都是只针对"粉红头"一个人,不像其他艺术家那样不大能说出口。

值得"我们"伤感的,是一大段有关西班牙抵抗组织的出现与消失。整件事的起因与结果,就像很多可以凭借想象编造出的故事一样,只有其中一段话我想是编不出来的。"回西班牙的路很长。马德里的老丑女人可能已经死去,来不及献出她的吻,而能够活着回去的男人们可能到时都老得得不到年轻女孩子的亲吻了。"

这才是卡帕,才是油头滑脑的"我",和惊涛拍岸的"我们"合二为一的状态。没有浪漫,卡帕不能在欧洲各战场上穿花蝴蝶般如入无人之地,更不可能把飞行员的鼻子拍得跟飞机鼻子一样。没有悲悯,卡帕不能在战争的最后一刻,为拥有干净、单纯、非常年轻的脸的士兵拍下活着的最后一张照片。有浪漫的情怀,才让卡帕乐观的对待艰苦的战争环境,有一瓶喝一瓶,没一瓶就去骗一瓶喝喝。有悲悯的情怀,才让卡帕可以在美国大陆贫困交加,依然用非匈牙利人的匈牙利人身份投身欧罗巴。

照片无言,当新闻称为旧闻,照片本身就已死去,照片复制下的瞬间就已消失,但是拍摄照片时的浪漫和悲悯却不曾消失。失去焦点的照片里,精确的是那头有着深邃眼窝的狐狸卡帕,模糊地是一窝蜂用漂亮辞藻堆砌生活的众生。

"我们"无言,历史上真正的巨浪从来不曾得到表现,被记住的总是搭上顺风车的政治明星。当时过境迁,是非颠倒,明星也会黯淡,但是"我们"总在继续前仆后继。

"我"无言,因为我总在"我们"中的得到力量。有人藉此登上高楼,有人藉此栏杆拍遍,还有人因此而乐在其中。卡帕如是,粉红头亦如是。

合上《失焦》,似乎从未打开。卡帕的106幅诺曼底登陆底片被蹩脚的洗印工毁到只剩8张,失去焦点,却依然光彩照人。耀眼的不是构图,不是曝光,更不是康泰时镜头,而是曾在那片海上颠簸的人们。《失焦》注定很容易被遗忘,因为它根本没有为那些照片做背书。照片注定很容易被忽视,因为它们都不能用《失焦》的情怀做注脚。

遗忘和忽视,本就是无奈的无言。但是可喜的是,《失焦》与照片之间,有种不需语言的联系,有种不可名状的勾兑。也许这才是摄影能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艺术形式而存在的原因。

我想我会因为《失焦》而更加喜欢那些照片,反之亦然。我想我会因为《失焦》而停止诉说文字与照片的联系,反之亦然。卡帕用黑体字"欧洲战争结束了"作为《失焦》的结束,那我希望用普通字体说,面对照片,最好无言。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

 
 

用信仰衡量罪

 
 

山狼 通过 Google 阅读器发送给您的内容:

 
 

于 09-12-27 通过 无梗概剧情不谢幕 作者:品茗山狼

我必须找到一种宗教,好用来衡量我的罪恶。

——格雷厄姆·格林
是不是需要一个故事,用来衡量一部小说?

我不是一个善于复述故事的人,因为无论电影、小说、话剧,乃至每个人的一个七日接一个七日,故事都是最容易复制的。就是说,故事抄袭起来最为简单,那么我们不需要花那么多人力物力来制作模版。因为跟真实想必,所有的模板都是盗版,制作伪钞何必大张旗鼓呢?

但是对于《文静的美国人》来说,对于第一次接触格林的我来说,不叙述一下故事,似乎就不能继续。仙人球是因为布满全身的芒刺而被人记住,但是,我又要说但是了,即使是最匆忙的记忆中,仙人球那些招人怜爱的刺,也都是长在饱满的身躯上的。而故事,就是《文静的美国人》撑起外衣的身躯。

我认为格林的故事,是要讲述一个有自卑无自信,有世故无理想,有抱负无行动的中年老男人,对自信、理想以及行动力无限渴望所诱发的一种悸动。这种渴望,应该是针对女人,一个生在他乡,没有见过高楼大厦的女人。

跟安南女人上床睡觉,就像带一只小鸟睡觉一样,她会在你的枕边吱吱地叫呀唱呀。

不过,这不是《国王与小鸟》的故事,带走主人公托马斯小鸟的不是扫烟囱的穷光蛋,而是从美国来的,带着缤纷遐想的美国人派尔,一个文静且彬彬有利的美国人。

我的知识水平造成我无法分辨,对待彼时越南究竟如托马斯般放任自流,任由无穷无尽的战争践踏有利,还是派尔所涉足的"第三势力",用炸弹敦促母亲将孩子抱得更紧来得正义。我能分辨的是一个貌似对死亡司空见惯的老油条,被人动了自己的小鸟,那种油然而生的,扑不灭理更乱的雄性荷尔蒙,在越南散发着灰暗光芒的河流畔,咕嘟咕嘟的喷。

说着说着,我又陷入了叙述的老路。我希望《文静的美国人》并不依靠故事而存在,而让人更多的关注时不时冒出来的毛刺。这个中年男人的牢骚,或者说困扰有如新浪新闻页面上的弹出窗口,总在出其不意的时候冒出来,挠得你心痒痒。

我依然无法说出《文静的美国人》究竟在舒展一面什么样的彩旗。它可能在正面印着人人都能辨识多国旗帜,光鲜亮丽,背面却不断剥落着浑然一体的黄褐色。那些老去的,没有希望的黄褐色,无论你身处世界何处,唱着什么样的南腔北调,花着的哪个中央银行印制的货币,你都无法避开的那些花言巧语,以及巧取豪夺。

我无法判断格林在越南的日子哪些值得纪念,哪些应该忘却。可以证明的是,那个中年老男人心细如发,只有这些细致入微和触景生情是真实可信的。原因,开始,结果,所有正确的故事都顺着这个逻辑自由发展,并走向必然。对于我来说,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有感而发。

对错无法判断,因为我没有一种信仰可以来衡量这世间的罪恶。也许唯有内心的真实,才是唯一能够衡量真实与虚伪的法宝。也许,仅有内心,才是每个人能够固守的信仰。

现在我写下这些,最大的动力是将《文静的美国人》抛之脑后。因为各种原因拖了数周才结束的阅读,并没有让它远离。现在,用呓语来写下句号,是最好的方式,就像格林在一开始所引用的。

在这专利的时代,各种新发明——

无论拯救灵魂,还是伤害肉体

一律被说成出于一番好意。

——拜伦


 
 

可从此处完成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