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8日星期日

《目送》,洞中囚徒

作者: 龙应台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每个人在站在跑道上,望着眼前延伸到远方的几道白线,脑子里环绕不去的想来不是冲向终点选择开车环保不环保,滑板会不会最装13。我说的意思是,人在其位,必谋其政。想简简单单地说三道四,本身就是个痴心妄想。在那一刻,谁也成不了圣贤。况且,圣贤也都是事后诸葛亮。比如孟母三迁,也许我们必须要承认他们进行了搬迁,但是具体原因有待商榷。如果真的如孟母所说,我们也不能肯定仅仅是因为教育,而不是为了户口之类的。嗯,又跑题了。
柏拉图描绘有一个洞穴,洞穴中生着熊熊火堆,围坐的人面朝墙壁,误以为眼前的火光投影即是整个世界。当走出洞穴的人回来戳破虚幻,面壁的人兀自不肯相信。《目送》里的龙应台,就像那个返回洞中的人,她的话尤显不顺耳。
龙应台肯定是个聪明人。第一次知道这个人物还在近二十年前。弹指间,我也能看懂她的文字了,这不是一件值得兴奋雀跃的事情。如她所说,“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喜欢她加的那个“啊”,我也憎恨她说的“一个人”。
比起是个聪明人,龙应台更是一个“过来人”。从第一次看到这个名字的模糊与懵懂,再到如今维基百科上的历历在目,龙应台走得也算层峦叠嶂,也算是有自己的万里河山。能和她的文字有了共鸣,并不是说明人变得聪明了,而是说明,你也有了自己的河山草木,撑起了自己的一介苍舟。天地间,无数个“过来人”都悄无声息地素颜修行,悄无声息的生老病死。
《目送》整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条循环往复的生命圆环。从幼小而狂妄地看着老人的背影,逐渐过渡到看着年轻人幼小而狂妄,再到自己变成一个背影。当“我”消失,还会有新的背影出现。
即使看透,又能如何?龙应台用学生时代举例,几十人怀揣理想投胎降生,几十年风雨雷电棱角磨尽,再数着人头看,又有几人理想实现?又有哪个不是一脑门子官司行尸走肉?可是我们能因此而不去怀揣理想,不去用理想做盾牌低于风雨雷电吗?不能!
因此《目送》不是一本能够告诉他人什么道理的顿悟之书,最多是那个在我耳边低声耳语的洞外之人。没有经历过”艰难“二字,不会坐下来和龙应台探讨背影,而成为背影的人,已经无需再让他人提醒风烛残年。
《目送》是一本非常温暖的书,就像一个真正的朋友,和你没有利益纠葛,没有生意往来,貌似说出来的都是废话,做出来的都是闲事。可是在有用的人和事把每个人都逼上梁山之时,这个老朋友弥足珍贵。
一个人的修行,好像也并非那么孤独。正如今人所说,知道你过得不好,我也就心安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